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29-心行端正 常保歡喜

出自幸福奉學網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目錄

1.幸福奉學

我們已經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五見》當中說過了「身見」,身見就是執著五蘊。而「五蘊」大家都已經知道了,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些就是五蘊。所以,外面的境界和我們的內心不斷、不斷互相的相緣、牽引,影響我們的思想、影響我們的見解,這些都是五蘊假合而已。

一一分析開來,其實世間沒有什麼實的東西,一切都是假合成就。而人生之所以苦,就是苦在於沒有任何一項是永久的、是真實的東西。不論是聲、塵、境界,都是一樣的。

也因為有聲塵會緣著我們的心,所以很容易就會左右我們,所以叫做邊見。有的時候讓我們執著在一邊,執善、執惡,尤其是五見,也可以叫做五毒見。就是因為有這五種的毒見,所以才會讓我們不是偏常、就是偏斷。

常見就是以為什麼都恆常的,就像有的人以人死了之後,再來還是同樣為人。

而斷見則是以為在事情做過了之後,都不會有報應,若是對他說:「什麼、什麼等等…叫做因果。」他會說:「沒有啦!沒有什麼叫做因果的。這就像是一盞的燭燈,一旦被吹熄了就沒有火了。」在他的心中,總是以為就是這樣。

所以無論是常見或是斷見都是錯誤的。

我們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五見》當中不是也已經說過了,眾生都是在「五道」或者是「六道」當中不斷地輪迴。要看我們種了什麼因,就會得到什麼樣的果報。所以不要以為這一生可以生為人,永世都可以生為人身。還以為:「這一世若是不修,我還可以等到下一輩子再來修。」然而,你下一輩子還可以得到人身嗎?就算可以,當你再來做人的時候,你能夠轉世為人,所出生在的環境會是什麼樣的境界?這也是無法預知的。

可記得有一段時間,我常常說到伊索比亞那裡的人的生活環境,看到他們要喝水,在山窟裡面有一潭很骯髒的水,水中有很多的蟲。看看那潭水是那麼的髒,但是當地人想要喝水的時候,就是直接趴在上面,直接把水吸起來。像是這樣的境界,在我們去救濟之後,所拍攝回來的錄影帶,讓我看了都會想這真的是人所生存的境界嗎?想起來我也很怕。怕如果有朝一日,當眼睛閉上,再睜開之後,我已經出生在哪裡也說不一定。

出生在那種邊緣的境界,如此我們永遠都無法聽到佛法,我們永遠都沒有那個機會。如果欠缺了緣,我們就無法成就一切。所以我們要常常很相信因果。我們要不要身見,太執著在色、受——我們的感受。以為我們的感受,我們很痛苦都是別人給我們的,我們要自己自問自己的心:「為甚麼別人會給我這樣的感受呢?是不是我有了什麼樣的過錯?」所以我們自己也要反省。

其實會有這些痛苦的感受,根本也是來自於我們自己的思想。因為我們任由外面的境界來影響我們的心,再加上我們執著在境界當中,所以才會看不開,才會覺得很痛苦。所以,那個景象無法離開我們的心。

所以,有了「色、受、想」之後,接下來就是「行」。這個行就是我們的行為,結合起來就是一粒種子,所以我們要很小心。

更加不能夠有「邪見」。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身見、邊見,如果又再多了一個邪見,那就苦不堪言了。

「邪見」當中這個「邪」的意思就是「不正」。我們人人的心如果正,行就會直。我們若是心正,無論是對人或處事都不會有錯物,所作的凡事都是正確的。但假使我們的見解偏邪了,就不正了。

常常都在說:「信己無私,信人人有愛。」那個「信人人有愛」所指的是我們自己寧可相信對方也是有愛。但是對方自己,也要自己信自己是無私的。心若無私,行才會端正。我們的行為造作,對人做事,這個正字是很重要的。但若是不正,有偏差了,有私了,若是這樣,面對境界的種種見解若是以不正的心、有私的行為,那所行的就是「不正」。

所以,這就好比「謗無因果」,我們前面說過了,他覺得他不需要相信因果,就算是真到了因果,他也還是要去毀謗。

記得常常聽到人說:「你們慈濟人會什麼要去救人?這樣豈不是違背了因果。」像是這樣的話語,我想大家應該也常常都會聽到。還有人說:「他本來就是帶著業來的,帶業來就是要受罪,你們為甚麼還要去救他?你們這樣做已經違背了因果了。」諸位,這種觀念是對或是不對呢?

要知道,佛陀之所以會來到人間,就是因為要來教導眾生、啟發慈悲喜捨。佛陀來教導眾生:「你應該要有慈。這個慈要是無緣大慈。」因為眾生的心亂、迷茫、顛倒,會去造罪、造禍,所以就會失去幸福,你要為眾生維持幸福,讓他不會做錯事情,讓他的心能夠很開闊。


我們不也是常常聽到一句話:「最大的懲罰就是後悔。」心會很難過就是因為在做錯了事情之後,所以會後悔,這就是一種的懲罰,心不會歡喜。佛陀常常教導我們要如何可以讓這顆心保持歡喜,歡喜的心就是問心無愧;無論別人怎麼說,我都可以問心無愧。在這個人生當中要如何做事情,才不會讓別人在背後搬弄是非呢?這個世間總是會有心懷惡念的人,但是只要我們自知我們心正行端,我們可以問心無愧,這樣心就不會痛苦,就可以快樂。

所以,「慈」就是予樂,就是教導我們,常常都要心可以快樂,沒有後悔,我們做事情要做對,我們若是做錯了就是會後悔。所以我們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心,不要做錯了之後才在後悔而懲罰自己。我們夠做的工作就要一直做,後面若是有人指責我們,若是我們錯,那就要改,最起碼我心正行正,我問心無愧,這樣就對了。所以佛陀教導我們「慈」。

再來,教導我們要悲,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眾生有苦難,我們不忍心我們要去救濟;眾生有煩惱,我們不忍心,我們應該要去膚慰。這樣就是「人傷我痛、人苦我悲」。

所以,我們不要去毀謗別人,我們若是毀謗了別人,做的全部都不對,其實是自己不對。所以我們要很用心,我們若是謗無因果,這樣也是邪見,這樣也會「壞諸善事」。

別人所作一切的善事,明明別人所行是對的,我們偏偏說別人不對。這樣都是出自於你的一句話,而破壞了別人的善行。

有一句話說:「隨喜功德。」我們應該要看人造善,就要隨喜,這樣就是隨喜功德。別人在做好事的時候,你可以去勉勵別人;看到別人在做,若是我們自己沒有辦法做,我們也要起歡喜心,這樣才對。

像過去紐奧良風災的時候,有很多的災民都集中在收容所裡面,慈濟人就在那個收容點裡面發放。在那個當下,我們所看到的,有的人真的是很苦很苦的人,有的是很歡喜很歡喜的人。

有一位基督教徒看到慈濟人在那裡發放,她就說:「我也要捐。」我們就說:「很感恩您、很感恩。」這位女士她就說:「我要感恩你們,我是基督教徒。我們的牧師在懷恩堂,在教會講道的時候,每一回提到慈濟就非常的讚嘆慈濟。每一回都是說慈濟人的好,那種很肯定慈濟所做的一切。」甚至她還說:「我們的牧師一直講一直講,講到有一天他說:『說不定有一天,懷恩堂會變成了懷恩慈濟堂。』」這是這位來捐錢的人,在和慈濟人對談之間所說的事情。我們的慈濟人聽到,與有榮焉啊,覺得很歡喜,當下就有個心念,認為:「我走在慈濟這條路上沒有不對,我選擇的這條路是正確的。」看,這樣就叫做隨喜功德。

但是同樣在勸募的地方,也有人很不高興。有一位遊民就說:「你們平常所作的事情都很好,但是唯有這一件事情我不認同。」為甚麼呢?他說有一回他去紐奧良,被那邊的人輕視,還被人趕,甚至在樓梯上推他,讓他跌到樓梯下面去。所以從此開始,他就對紐奧良那個地方的印象就很差了。所以,當現在紐奧良受到了災難,他就認為那是罪有應得。

其實推他、趕他、罵他,只不過是在紐奧良那裡幾百萬人當中的一個而已,地點也不過是在很大的地方裡面才一個地點而已。這回紐奧良發生了這麼大的災難,應該要起憐憫心,而不是幸災樂禍。

這個人罵完了之後,就先離開了。慈濟人就趕緊去追他,追上去對他說:「不對啦!」然後就這樣、這樣慢慢地解釋給他聽。後他就被慈濟人的誠懇感動了,他就拿出了一毛錢,投到捐款箱裡面。雖然投進去了捐款箱,但是他還是一直在罵。所以慈濟人鍥而不捨,認為他還是有一個很不歡喜的心,所以繼續慢慢的解釋給他聽,不斷地解釋。到最後,他覺得:「你們的誠意真的很讓人感動,好啦!我在多捐一毛錢。」又拿出了一毛錢投進去捐款箱,然後就沒有罵了。他又再說:「我是被你們感動的啦!」看,能夠有這種感動,就是有悲憫心。

我們不希望讓他帶著這種惡念,撥無因果。當初之所以會被別人推擠,被人輕賤,應該要想為什麼身體健康不好好工作呢?為甚麼要到處遊蕩?才會讓別人看不起,自己也要先反省自己。說不定也是因為自己的態度很惡劣,所以才會被別人推下樓梯。雖然別人推擠他的這種舉動是錯誤的,但是自己也要先反省自己。也要想想,這也不過是幾百萬人當中個一個人;這麼大的地方當中的一個點而已。所以,因果要分明,若光是一概而論,把一個小事件變成全部都是這樣,那就不對了。

所以「邪見」是很可怕的。見解不正就非常錯誤。

各位,學佛,我們要學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如何在人與人,以及人對境解、人對聲音、人對色相等等…這都要自己常常記得要時時提醒自己,當這個心和身以及面對到外面的境界的時候,要關注在我們的心當時是起了什麼樣的念頭?要把我們的心照顧好,能把身的行為也照顧好,我們才不會因為身見而偏差,我們絕對要行在中道。

佛陀已經教導我們,我們不能夠執著於「常」、也不能執著於「斷」,我們要有因果觀念,這就是我們修行所應該要有的。我們若是沒有行在中道上,若是偏在「常」的一邊,很容易就會被旁邊給擠壓到,常常被卡住;或是偏在斷的這邊,同樣也是會被卡住了。一旦被卡住了我們就無法往前直行,所以若是要精進絕對不能夠有偏見。

另外更重要需要好好警惕的,那就是邪見。剛才說過了,一旦有了邪見就會把對的變成不對的,明明就是那樣的因果,因果觀念對於我們修行者很重要,也是做人的行為、修德一項很重要的因素。人若是撥無因果,就會什麼都不怕;什麼都不怕就會什麼過錯都犯了。所以我們也要很謹慎。

各位,希望我們時時在見解、觀念、身的行為都要很清楚,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29-心行端正 常保歡喜

3.幸福茶香

3-1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