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661-福慧眾寶莊校嚴飾

出自幸福奉學網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目錄

1.幸福奉學

20150925《靜思妙蓮華》福慧眾寶莊校嚴飾(第661集)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得法入心妙無窮,智慧法藏富無量,善緣法種勤耕耘,因核果海法莊嚴。」 ⊙「長者大富,庫藏眾多,金銀琉璃,硨磲碼瑙,以眾寶物,造諸大車,莊校嚴飾。」《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長者是能證之佛,大富庫藏眾多等,是所證之法,如恆沙功德。從因至果所及累累無窮,故云:長者大富。 ⊙庫藏眾多儲,喻六根等具一切法。及地下盛物曰藏,喻諸行具一切法。 ⊙四諦六度等具一切法,喻修如富屋,內藏無量寶。 ⊙其實一一法中,具一切行及一切法;一一行中,具一切法及一切行。故名庫藏眾多而大富也。 ⊙明車體。金銀琉璃硨磲碼瑙四寶,喻一真法界。言事事物物,一微一塵盡足為一真法界,融攝一切萬法。 ⊙眾寶兼攝萬德。性具諸法,總名為寶。從性起修,名之為造諸大車。 ⊙子多行多,車則隨多,名之為諸。一一車體,無不高廣,名之為大。又須示方知,起修名造,即車之體也。 ⊙莊校嚴飾,即長行所言眾寶莊校,這是總說莊嚴,種智具有福慧二嚴。

【證嚴上人開示】

「得法入心妙無窮,智慧法藏富無量,善緣法種勤耕耘,因核果海法莊嚴。」

得法入心妙無窮 智慧法藏富無量 善緣法種勤耕耘 因核果海法莊嚴

我們每天都沐浴在這法流之中,每天看到法,感受到法,法能夠入心,那種妙的境界,不知我們大家有沒有體會到?平時人對人、事對事,世間的人事,總是紛紛擾擾,若能夠心靜下來,一一詳細思量它,根本這就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啊!若想到「簡單」,心就沒有掛礙,沒有煩惱了。這就是要法入心。

有時候,再好好地想:是啊,人生為什麼這麼複雜?因核果海啊!無量劫以前,無數生世以前,我們就是結這樣的緣,造這樣的因,所以就會變成了,人間事物的複雜。這也是要心再會法,才有辦法解開心的煩惱。這只能說可以言宣,但是無法體會,也必定我們要身體力行,才體會得到。

所以「得法入心妙無窮」。自己身體力行,那種的歡喜、輕安自在,這是別人沒有做體會不到,我們再怎麼說,他還是體會不到。唯有他聽我們的話,我們將他帶進來一起做,這樣,體會到付出,接觸之後的歡喜,所以「妙無窮」。


這是要智慧,「智慧法藏富無量」。我們學法,法入心,才能夠智慧,同樣是人,因為習氣不同,所以人間就有,是非、人我的分別。這個是非,我們若又分不清,我們無法分別是非,所造作的,那就是惑與業。


是啊!我這樣付出,怎麼沒受到人家讚歎呢?我們是非清楚的人,我們就會知道,這是一個修行的道場,我們的付出,在結善緣、造福業,有這個因緣,讓我結善緣,有這個因緣,讓我造福業,我憑什麼要人家,來向我誇獎、讚歎呢?不用啦,本分事,時時感恩,這是我的道場。這就是有智的人。

吃虧就像吃補,滋養我們的慧命,付出就是我們的道場。這就是真實智的人,這就是智慧。


因為我們的生命與天地眾生,是同為一體,所以慧叫做平等慧,不分別人種,不分別國界,不分別生命的種類,總是開闊的心胸,天地為一體,這叫做慈悲等觀。所以,智是分別智,慧是平等慧,就是與大地眾生同為一體,回歸我們真如法藏,自己我們的這個內心,真如法就是藏在平等慧之中。若能夠這樣,就是「富無量」。

我們若知足,人人都很富有。我們最近一直在說南非、南非,因為他們能夠去付出,因為他們願意付出,這個心的財富滿滿,這種「智慧法藏富無量」。

我們的眼睛看,他們住得那麼破爛,那麼小的房子,他們怎麼快樂得起來?因為他們的心,心門已經打開了。佛陀的法,就是要啟開眾生的心門,讓我們了解,其實人生什麼都是因緣假合。

這些非洲的菩薩,本來就是樣樣都「空」,所以這時候接觸到,「我能夠付出,我樣樣都『有』了。」這種,來時是空空,付出,將這個東西,付出給別人,別人已經有了,我自己輕安。像這樣的心情,真的是很奧妙。這個「得法入心妙無窮」,他們已經心打開了,法得入心了,所以「妙無窮」。

「善緣法種勤耕耘」。這就是與佛有緣,聽聞到佛法,他們歡喜,身體力行,將愛,真誠的愛,去耕耘他們的心地。將那心地耕耘起來,因緣成熟,為它播下種子,結上了善緣。

所以說,「因核果海法莊嚴」。「因」是一顆種子。這個種子,有時候,那個真正的基因,種子裡面那個「因」,因種,實在是很微細,只要因緣會合,有土地,有水,有陽光,有空氣,這樣,這顆種子變成了大樹,大樹結果纍纍。這只要有一個人肯發心,就能有很多很多的善因緣,去付出,就能得到無量的善果報。這實在是光想到就歡喜了,真的是「得法入心妙無窮」。啟發人人的智慧,讓人人能夠回歸真如法性來,這更加歡喜。

所以,像前面的(經)文,我們一直在說,長者為了那些孩子,門外設三車,誘引他們出來了。出來了,父親能安心坐下來了。孩子平安出來,還要向父親討說:「您要給我的車子是在哪裡?」那位父親希望給孩子,所愛的是大型車,有大量的財寶,趕緊來拿去。這就是法藏,妙法藏。

下面這段(經)文再說,「長者大富,庫藏眾多」,真的庫藏很多,因為長者大富,庫藏很多,所以「金銀琉璃,硨磲碼瑙,以眾寶物,造諸大車,莊校嚴飾。」

長者大富 庫藏眾多 金銀琉璃 硨磲碼瑙 以眾寶物 造諸大車 莊校嚴飾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就是這位長者他的大富,所以說,長者就是能證之佛。

長者是能證之佛 大富庫藏眾多等 是所證之法 如恆沙功德 從因至果所及 累累無窮 故云:長者大富


現在說長者就是佛,那個「大富庫藏眾多」,那就是佛所證的法,如恆沙功德一樣。這宇宙間萬物,無不都是收攝在,佛陀的智慧大海中,所以這就是財富,「庫藏無量」,那個「多」,很多、很多,多到像恆河沙。

所化「如恆沙功德」。功德就是有修有得,這才叫做功德,他有下功夫,他的心有體會到。所說的「得」,不是我們世間人說得名、得利,不是,所得的是他接觸到,在內心那個法喜,無處不在,無法不知,這種的「得」,這叫做功德。你有用功,你才有那麼多的心得,「得者,德也」。

所以「從因至果所及累累無窮」,這就是功德。他下功夫,「從因至果」,生生世世,累累生生,他無不都是為法在探討,身體力行去接觸,生生世世,所以說,一直就是在,結善緣、造福業,累生累世所結出來的果,所以「累累無窮」。「故云:長者大富」,他的大富,那就是法無窮盡。所以說「庫藏眾多」,那就是累積,就像倉儲。

庫藏眾多儲 喻六根等 具一切法 及地下盛物曰藏 喻諸行具一切法

這個倉儲,就譬喻,「六根等具一切法」。六根、六塵、六識,我們的眼、耳、鼻、舌、身,與外面色、聲、香、味、觸,我們會合。修行者的接觸,就是利益人群;而若凡夫,六根與六塵的接觸,就是起貪念。

所以說起來,庫藏是在哪裡呢?在我們的六根塵裡面。同時,做了之後,回歸進來是識,在我們的第六識、第八識,六、七、八,我們所做了之後的結果,就是回歸在這個地方。但是,覺者,不只在這個第八識,他還有第九識,第九識,那就是真如本性。佛陀他累生世,就是用功、用功。

這個識他過濾之後,完全沒有煩惱,一切、一切都是很乾淨,淨如琉璃,所以就是第九識,這是我們凡夫還體會不到的,但是藏在第八識裡。因為第八識,還有與煩惱無明混合其中,所以我們應該要再用功了。

所以「六根等具一切法」,有惡法,有善法。再者,不只是藏在倉庫,甚至埋在地下。地下,埋在地下,叫做「藏」。放在倉庫,那叫做「庫」;「藏」,埋在地下,你們看,水晶、金、銀,很多東西都是在礦裡面,所以,寶物不離開天下大地,全都有含藏著。這是佛已經體會之後的智慧,不一定是倉庫藏的,已經天地之間,藏著這種智慧妙法,沒有一樣不知。

譬喻「諸行具一切法」。看我們如何做,那就是我們要做,開口動舌,舉步動足,無不是善惡的業。我們所造作的,而我們若能夠惡業都不做,都是為善,這就是善因果報。

所以「四諦六度」。我們還是不離開「四諦六度」

四諦六度等 具一切法 喻修如富屋 內藏無量寶

我們知道人間是「苦」,所以在這個「集」當中,我們能夠「滅」除了集,集來的苦因,我們將它滅除,我們就是要修行於「道」。這個修行,要如何修呢?就是六度。六種的方法,讓我們能夠修行於道,讓我們能夠滅除煩惱,讓我們能夠知道這一切的苦因。


所以「具一切法」。我們這個庫藏,就是在我們的內心,我們身體力行都是具一切法。譬喻「修如富屋」。人家說「富潤屋,德潤身。」我們要如何讓這間房子,這樣非常莊嚴,讓那個庫藏裡面都是無量的寶,不要去隱藏著危險的,或是不好的東西?修行善法,那個庫藏完全是珍寶。所以「其實一一法中,具一切行及一切法」。

其實一一法中 具一切行及一切法 一一行中 具一切法及一切行 故名庫藏 眾多而大富也

每一個法,其中又有具無量的法。光是一個布施,你就能說很多很多的布施。大概說起來,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就能說很多。

所以說一一法中,又再包含很多的法,一一行中也是同樣具一切法。我們舉手動足,開口動舌,起心動念等等,這樣有這分的善念,那就要有付出的善行。所以這種具一切法及一切行,所以叫做「庫藏眾多」。你若沒有造作,這個倉庫還是空的。儘管倉庫蓋好了,你若不去行,有心無行,沒有東西可放,所以我們還是要身體力行。

「金銀琉璃,硨磲碼瑙」。這就是表示這輛車的車體,用寶物,用四種的寶物,來打造這輛車。這輛車的車體,金銀、琉璃、硨磲、碼瑙,就是四樣寶,就是譬喻「一真法界」。

明車體 金銀琉璃 硨磲碼瑙四寶 喻一真法界 言事事物物 一微一塵 盡足為一真法界 融攝一切萬法

什麼叫做「一真法界」?簡單說來,就是事事物物都在一真法界之中,或者一微一塵,非常微細的塵,就是沙塵,裡面還是一樣,就是「盡足為一真法界」,都容納在這萬法之中。

不是也曾聽過,一沙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一塵一世界啊!我們要知道,裡面所包含的是多少的法。光是一粒沙塵,你拿去顯微鏡看一看,那粒沙塵在顯微鏡,就能分析這粒沙塵之中,它含藏著是什麼樣的金屬?含藏著什麼樣的物質在其中?所以說起來,一沙也是一世界,這無窮盡,無窮盡的法,法界。所以因為這樣,叫做所有都容納在這萬法之中,萬法就是「一真法界」,所有所有歸納在這一真法界。所以這全都是寶物。「眾寶兼攝萬德,性具諸法」。

眾寶兼攝萬德 性具諸法 總名為寶 從性起修 名之為造諸大車

這很多的寶藏,就是譬喻這麼多的寶,那種微細到,像一微一塵這麼的微細,無不都是含攝在一起,都包在一起,這萬德莊嚴,真的是這個法的莊嚴,「從性起修」,開始我們要修行了,所以「名之為造諸大車」,要從我們的內心,真正要發露出來。

所以,這些孩子多了,他就要造很多,因為這麼多眾生,他就要用很多的法。

子多行多 車則隨多 名之為諸 一一車體 無不高廣 名之為大 又須示方知 起修名造 即車之體也

所以「一一車體」,一一的車體,無不都是高廣,這個車體愈來愈大,愈來愈要讓他們知道,裡面的寶物有多少,這就是「莊校嚴飾」。這就是在長行文中所說的「眾寶莊校」。這是「總說莊嚴」,種智、一切種智,全都包含在福慧二項莊嚴。

莊校嚴飾 即長行所言 眾寶莊校 這是總說莊嚴 種智具有 福慧二嚴

所以,各位菩薩,學佛,聽法一定要入心,我們若能夠法入心,真的那個境界是微妙無窮。所以我們人人時時要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妙蓮華661-福慧眾寶莊校嚴飾


3.幸福茶香

3-1 「得法入心妙無窮」常常我們看著很多人很辛苦,很多人的辛苦,讓我們不可思議,例如那些社會上的無名英雄,如那些默默付出的各種志工,覺得他們何苦做這些沒有薪水的工作,其實如果自己沒有真正去付出,是無法體會他們在付出中的歡喜,別人看似辛苦,他們卻樂在其中,為什麼?因為心中有法,所以覺得付出不以為苦,因為心中有法,所以越做越歡喜。其實我們人活在世上,得之於人多,出之於己少,任何事情我們都應感恩,感恩有機緣讓我們行善,有道場讓我們付出,上人開示:「吃虧就像吃補,滋養我們的慧命,付出就是我們的道場。」是啊!「善緣法種勤耕耘」有這善緣,有這道場讓我們耕耘,我們應該感恩,勤加耕耘,感恩自己還有好的福報和眾人結善緣,感恩讓自己能造福業,所以做得好是應該的,不須別人來誇獎感謝,這樣無所求的付出,就會歡喜做甘願受。

「因核果海法莊嚴」法的微妙,在於我們能不能入心,上人開示:一粒種子要長成一顆果實纍纍的大樹,要有陽光、空氣和水因緣俱足。其實這法的道理也在我們生活之中,就像學生要能虛心接受,要能發心求學,老師自然會用心教導;商人若能用良心做出產品,客源自然源源不絕,老師若能用心教學,自然能和學生家長結善緣;大樓管理員,若能將每位住戶,當成家人,面帶微笑,自然和眾人結善緣,人間道理是相通的,要怎麼對人,必先怎麼對人,所以如果希望能是那棵果樹結實纍纍,也要己先能是一顆充實飽滿的種子。上人開示:「只要肯發心,就能有很多很多的善緣。」我相信也同意這句話,因為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心,就有希望。

每天我們的六根和外在的環境接觸,如果我們沒有法,就容易隨著外在環境而左右,我們用我們的六根來看事情,看到的並不是事情的全部,就像一顆球,雖是圓的,但每個面也有不同的圖案,其實法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只要靜下心來,想一想,事情有這麼重嗎?常常對自己這樣的問話,事情有這麼嚴重嗎?唯有靜心,才能看清事情的本質,俗話說:「水清無魚」我們對人不要太苛刻,對自己則要好好想想。

世間有許多的寶藏,寶藏不必外求,就在自己的內心,就在上人開示的法裡,期盼自己也能有慧根,汲取寶藏,那就要更精進,不能口說說而已啊!

3-2 人生為什麼這麼複雜?煩惱的事那麼多呢?上人開示:因核果海。過去生造了許多複雜、煩惱的因,此生自然有累生所造之因的果,所以說:人生,人生,生來不是來享受、遊玩的,而是來受報的。但也還有,人生雖苦,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總比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好受多了!

所以,人生苦,但無論是有一缺九,或是有一缺九,都還是要學習感恩、知足。上人就舉了非洲的菩薩的例子,真的比較起這些菩薩,她們是最有資格「怨歎」的,因為說窮,我們有比她們窮嗎?她們真的是窮到每天三餐有問題,因此一天只吃一餐是常有的事;你說她們只是窮而已嗎?不只,愛滋病在那裡非常普遍,其實連一般的病,她們也缺藥缺醫生,更不是說是愛滋病了,哪裡像我們台灣,除非你不願意,否則哪有找不到醫師,無藥可吃呢?那也許我們還是又想,她們只是窮又病而已,不只,這些非洲的女菩薩,在家中是罪沒有地位的,因為她們的男人是不做事的,所以她們做得半死,累得要死。

但是她們想開了、看開了,她們沒有九缺一的貪婪,也不是有一缺九的哀怨,而是放下自己有多少的執著與計較,發心立願開始用有別於以往的心計較,不再計較自己如何苦、自己缺什麼,而是開始計較:當我什麼都沒有時,想想還有什麼可以給別人。就這樣,她們放下自我走向菩薩道,她們苦,但是在付出的過程,發現了「付出無所求」的樂,看到了比她們更苦的人,也逐漸「見苦知福」,於是一邊造福,一邊智慧漸生,雖然外在的苦因並沒有改變,她們還是窮、還是病、還是沒有地位,但是她們內在的心改變了,境雖不轉,但是心卻轉了,因此她們成為富有又有智慧的「窮」人。

人生,哪有不苦的呢?非洲的黑菩薩那麼苦,卻能苦中做樂,反之,社會上多少富足的人,比別人更幸運的人就真的快樂嗎?不見得,因為有了還想有更多,似乎沒有止盡的時候,還是煩惱還是苦。慈濟的法譬如水演繹其中有一首歌「意望深無底」,就如此寫實的描述:「人生恰似一場戲,戲的劇碼叫貪欲,貪如深海萬丈谿,欲壑難填苦來襲,辛勞只是為醫饑,醫得饑來又思衣,綾羅綢緞身上穿,抬頭卻嫌房屋低,蓋得高樓華廈起,床前又怨沒嬌妻,娶得嬌妻顏似玉,忽慮出門沒馬騎,買下千里金鞍馬,又嫌出入跟從稀,募得家丁數十人,無權無勢愁人欺,一朝鑽營入官署,又恨官小職位低,即使權重位公卿,朝思暮想要登基,得了玉璽做皇帝,想和神仙下象棋,神仙陪他把棋下,令人快做登天梯,若非無常大限到,到了天上還嫌低,玉皇大帝讓他做,定嫌天宮不華麗,世人貪欲深無底,造做罪業永不息,罪業既做煩惱伴,因緣果報總相依,知罪肯懺有悔意,從來罪福不相欺。」

是啊!我們本來是清淨無染,卻因一念無明,貪念難斷,以致煩惱不斷、惡念難止,因此不斷造作,有了造作的因,自然有了後來的苦果,如此惡因起,受惡果報,惡報未除,又造新因,不斷循環,哪有還得清的時候呢?

因此,應該覺悟佛陀所說:「苦、集、滅、道」,苦、集苦而苦不堪言,而要發心「滅苦」、「斷集」,如何做,當然就是要走上正確的「道」路,要「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而在生活中,則應該常喝「慈濟四神湯」:感恩、善解、知足、包容。並且秉持:行善、行孝不能等的態度,以慈悲喜捨之心,趕緊把我生命的使用權,把握生命的良能,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而非執著於我、我、我....,感恩!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