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內的動植物簡介

台灣廟宇內的動植物簡介

中國人常說自己是龍的傳人,龍代表著傳統、正統和神聖。因此從黃帝開始的各朝帝王都製造不少神靈感應的出生說,來證明自己是龍的化身。是屬於真命天子。不過流傳至今我們所見到的龍的形像,都是前人根據典故描繪製作,逐漸演變出來的東西。考古學上未曾發現可以確實證明的類似動物,只有在中國美術的帛畫-龍鳳仕女圖(湖南長沙出土"楚墓)上,可以找到牠的原形(如圖1)

不過,這帛畫上的龍。造形簡單像一條添足的蛇,龍爪模糊看來只有簡單的兩八。畫面有一仕女之外就是上端的一隻鳳凰和左側這條龍。帛畫的寓意是祈求飛騰的龍鳳,引導墓室主人的靈魂能早日升天。可見戰國時期已盛行著神仙是、來、,創造出想像的靈禽神獸。漢代的畫像磚,也有東王公或羽人騎在龍背上的圖樣,或以龍的造形代表星宿的蒼龍。可見從殷墟甲骨文上就已出現的天干地支符號,

一直發展行成的五行觀念,這時也相當盛行了。

到了宋代羅息的《爾雅翼.釋龍》一文,龍的造形已寫得相當清楚。說能有人似,就是牠的角像鹿,頭像駝,眼像兔,頸像蛇,腹像唇,鱗像魚,爪像鷹,掌像虎,耳像牛。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有類似的說法,並說牠的脊有八十一鱗,其人入陽數,口旁有鬚鬢,領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等,越發顯出牠明顯的特徵

來;另外,在畫龍的表現技巧方面,根據王大有的《龍鳳文化源流》中說,畫龍要有「三波九折」之勢。也就是說自頭到尾要有三個大的起伏和多次轉折,龍的飛騰躍動姿勢才能活靈活現。並且說塑造時必須注意五忌,就是嘴忌含,眼忌閉,頸忌胖,身忌短,頭忌低。由此對照一下台灣廟宇龍柱上的龍,或許可以體會一些這類特徵。

再說,龍的這些特徵,也具有某些寓意在內。根據周秀昆《談龍-明珠的光環》一書說:寬廣突起的前額表示聰明智慧;鹿角表示社櫻和長壽;牛耳寓意魁首;虎眼表現威嚴;鷹爪表現勇猛;劍眉象徵英武;獅鼻象徵富貴;金魚尾象徵靈活;馬齒象徵勤勞善良等等。以上種種,盡其所能的把一切美好的形容詞加上去,無非是想把龍這種四不像的奇怪動物,塑造成一條完美無瑕,且神聖無比的靈獸罷了。

 

鳳凰

按《三海經.荒西經》說:「有五采鳥三名:一叫皇島、一叫鸞島,一叫鳳島。」所謂五采鳥都是屬於鳳凰類。《山海經,南次三經》也有:「丹穴之山,.‥有鳥,狀如雞,有五采文,名叫鳳凰,首文叫德,翼文叫義、背文叫禮,鷹文叫仁,腹文叫信。這鳥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牠就天下安寧。」

鳳凰與龍、麒麟、龜等含稱四靈,或稱四異獸。除了龜是現實中可見的水族爬蟲類之外,其他都屬於中國人想像的動物。要是以《三輔黃圖》一書上所記載的天上匹靈來說,是以蒼龍、自虎、朱雀、玄武來代表正四方的星名。古時候《易經》上也有「有鳳來儀」;詩經上有「鳳凰于飛」:孔子有「鳳鳥不至」;楚詞有「鸞鳥鳳凰」等等。可見鳳凰從二、三千多年以前,就被我們的老祖宗視為瑞鳥了。牠是吉祥幸福的象徵、國家祥瑞的表象。因此在文人詩詞裡、寺廟宮廷建築的裝飾土、或民間工藝表現中都源遠流長地佔有一席之地。

鳳凰的造型看起來類似今日的孔雀、但又似鷺鷹和孔雀的混合物,二、三千年前被咱們中國人加以理想化,附以種種神祕性和各種德性後,一直到今天,牠還是傳說如真的神靈不死之鳥。台灣廟宇的鳳凰裝飾常在雀替、門窗、屋頂、牆面、以及吊筒花籃上端的豎材裝飾上。看到牠優美的造形藝術。

 

麒麟

也是屬於想像動物的四靈獸之一。按何法的《徵祥記》說,雄的叫麒,雌的叫麟,古時簡稱麟。許慎《說文》記載:麒麟麋身,牛尾一角,體呈黃色。不踐生蟲,不折生草,所以明仁獸。民間多用「麒麟送子」祥瑞圖,用在建築裝飾圖案的也為數不少。

 

老虎雖沒有獸中之王獅子的威猛、但也因猛虎吃人,所以成了人人所畏懼的猛獸,在中國的五行思想裡,則以四神(四靈)中的白虎稱它。依五行方位說法,它是表徵西方的自虎星,是西方七宿(圭、婁、胃、吊、畢、觜、參)的總稱。與虎有關的文獻如《搜神託"、七獨異志》、《湘鑑類函》.‥等,有不勝枚舉的人與老虎的故事。但最有名而能深植人心的,恐怕莫過於《水浦傳》的武松打虎,以及佛教譚《菩薩投身餓虎起塔因緣經》中所述:當如來佛還在太子修行期間,捨身救虎的故事。

不過一般台灣民間廟宇中,虎紋圖案的裝飾、幾乎部是受五行思想的影響。最常見的虛的圖案裝飾,是在廟宇前殿(三川殿)左邊入口處的左側牆上的老虎圖(猛虎下山)。它往往利用浮雕、泥塑、或彩畫塑造一對虎母子圖案,正好和它對看牆上的龍圖案,形成「東蒼龍、西白虎」的一對配置,俗稱「龍吟虎嘯」。

 

獅子

獅子原名狻猊,是獸中之王,由於原產於獅子國,所以名叫「獅子」,但古時候僅寫成「師子」,稱「太師小師」就是指的大獅與小獅。又俗傳龍生入子必有一獅。據《本草集解》說:「獅子出西域諸國,狀如虎而小,黃色,也像金色猱狗而頭大尾長,也有青色的。銅頭、鐵額、釣爪、

鉅牙、弭耳、昂鼻、目光如雷,有鬚髯。雄的尾上茸毛大得像斗,一發怒百獸驚逃。牠的乳液放入牛、馬乳中就書化成水。雖死後,虎、豹不敢吃牠的內…。」《穆天子傳》中說牠能日走五百里,真可說是神奇的百獸之王了。

台灣廟宇和中國大陸一樣,廟宇門前幾乎不可少的都有一對石雕的獅子為避邪物。面對著右邊的是用右腳踩著繡球的雄獅;左邊是和小獅在一起的母獅,且小獅常纏繞其腳做嬉戲模樣。若以台灣古老而有歷史的廟宇石獅尺寸大小,和大陸的相比都顯得較小。其因可能由於多數廟宇早期大都建立在人口聚集的地方,加上開拓早期的經濟有限,廟宇本身的地皮和建築物都不十分大的緣故。依筆者在

大陸中原古都地方所見約石獅,造形一般都較英挺雄壯,四肢粗壯有力,外形簡潔帶北方風格,反觀台灣的石獅,就較富南方繁瑣的裝飾表現。

(2122)是大陸河南省開封市相國寺的一對石雕獅子。(2)的雄獅張大口倪視正前方,若前腳爪紋清楚有力的踩著繡球;胸前花草環帶上掛一渾圓鈴當,眉、鬚及頭上螺狀絨毛等雕鑿細緻;母獅尾毛圈卷在右後腳上。(22)的另一隻母獅則開著嘴巴正視前方,若前腳上有隻可愛的小獅子用牠的前腳環抱著母獅;母獅尾手與雄獅相反的圈卷在右後腿上,與雄獅配成對比的造形。兩隻獅子碩壯中透露著俊美的雄姿。石材質良色自,若起來頗像是一對白獅子。

雄的獅子為何多數踩的是「琇球」呢,據說雄雌兩獅相戲時,牠們的絨毛會結成球,而小獅就從球中誕生。因此視琇球為吉祥物。台灣節慶時的「舞獅」陣或技藝團之表演,常可看到兩獅滾誘球的絕技,也叫「祥獅獻瑞」。

 

夔龍(螭虎)

《龍經》上說,「夔龍」是群龍之首,飲食有節制,不但不游於濁水地方,也不飲不潔的水。而「螭虎」形狀像是龍,喜好文采,立於石碑兩旁。台灣廟宇裝飾中有多數用於透雕窗戶。主窗的位置都是在殿前進門左右兩旁最顯明的壁面上。無論石雕或木雕都用透雕的方式,等於代替可通風的窗戶的作用。

螭虎圖案造形,隨窗戶略成長方形、以左右對稱的形式安排兩兩相對、由下到上的璃虎圖案。若仔細看時它正好形成一個香爐的形狀(如圖30)。螭虎形成的線條因團團相連,找不出始尾是在那兒。

 

鹿

鹿是一種代表長壽的仙獸。據古書記載:活有千年的是「蒼鹿」,再加五百年的是「白鹿」,又加五百年的是「玄鹿」。因為「鹿」和「福祿壽」的祿是同音,所以鹿象徵福和善。祿是「俸祿」的祿,等於今天的薪水。古時候做官才能拿到朝廷給的錢-俸祿,因此一直含有官位,高官之意。百鹿就是「百祿」富貴的意思。

又因鹿是長壽的仙壽,長久以來中國人就喜歡使用在各種圖案上。如繪畫上有「百鹿圖」,與蝙蝠(象徵「福」字,在一起,就是「福祿雙全」、「福祿長久」;畫兩鹿就題「路路(鹿鹿)順利」.‥等,都是吉祥語。

 

據《相鶴經》上記載,鶴是陽鳥,可一干六百年飲而不吃東西。食於水,所以喙長…棲於陸,所以足高而尾凋,翔於雲,所以毛豐而肉竦。行走時必依洲嶼,停止時必集林木。因是羽族類的宗長,所以是仙人的麒麟…等等。牠與龜一樣被當作是延壽的吉祥動物而受人重視。

鶴晝成圓形圖案時稱為「團鶴」,若是口銜桃花的就叫「鶴獻播桃」,而兩隻在一起對舞,就是「雙鶴對舞」。有關「鶴舞」的典故是在《瑯嬛記》卷下一書中提到。相傳在吳的時代,曾有二鶴在姑蘇城中,名叫鶴舞橋的地方對舞,舞畢之後飛到金闆門外的青楓橋東、化為鳳凰飛入雲際,也就是現今叫鳳凰橋的地方。按這出處可能來自闔闆女即《吳越春秋》書中所戴闔闆女兒自殺後化為自鶴的「化自鶴,舞於吳市」的異聞。

 

蝙蝠

蝙蝠的「蝠」字和「福」同音,要是圖案是多蝙蝠和播桃配在一塊,就是「多福多壽」;蝙蝠和古錢套在一起就是「福在眼前()」;五隻蝙蝠團團圍著「團壽」字或播桃,就是「五福捧壽」。這些都是相當通俗化的吉祥幸福的表徵。

 

龜與龍,鳳、麟合稱「四靈」。牠們的特性是「龍能變化,鳳能治亂,龜兆吉凶,麟性仁厚」。按《洪範五行傳》說:龜的久遠是千年而靈,牠身為禽獸卻能知道凶吉。《述異記》上說:「龜千年生毛,壽五千明神

龜,萬年叫靈龜。」《抱朴子.仙藥》篇則提到龜甲當藥材,服食可以壽十歲。又《龜經》也記載:「龜活一千二百歲,可以卜天地始終。」。我們知道國紀之前一千多年的殷商,就用龜卜卦的。「甲骨文」證據,證明了牠的祥瑞象徵由來已久。

 

《獸經》上有記載,象為南越大獸,頭圓六牙、能任重到遠,在佛教中,普賢菩薩常是以騎著白象的造形出現。工藝美術中,多以象背負寶瓶圖表示「太平有象」。「太平」出自《呂氏春秋》中「天下太平萬物安寧之句。「太平有象」是宋陸放翁的詩句:「太平有象無人識,南陌東阡擣麵香。」「象」足取它的形貌說;「瓶」和「平」則是同音。若象背上放寶「瓶」,插上三根「戟」,即寓意「平陞三級」,即升官發財之意。

 

鰲魚

「鰲」也就是「鼇」字。依查《辭海》中有《說文新附》的海中「大鼈」解釋,和《字林》的海中「大龜」解釋,那牠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海魚呢?其實,雀笛上所見的鰲魚裝飾,(如圖39)是鹿港天后宮前般的雀替,牠既不像龜、鼈之類,也不像一般能見到的魚類.看起來倒像長了大魚鰭的龍魚。

 

鯉魚

(41)是宜蘭孔廟屋頂的鯉魚。倡儒學的孔廟與文昌廟相同,都是和念書的人息息相關,離不開求功名的「登龍門」,因此和「鯉躍龍門」的一舉登科思想有關。關於「鯉躍龍門」之說,據傳有二百六十五條鯉魚逆流而上,到龍門山下時實際已達三千六百條。但其中最勇敢而且最具神靈的只有一條能躍上龍門,結果腭下逆生了三十六枚鱗片,搖身化成一條龍,這典故含有「及第」上榜之意。用鯉魚裝飾屋坡翼角部分,想是帶有這些寓意的。

 

螃蟹

螃蟹的甲殼,寓意「科甲」進第上榜;周圍配以蘆草是寓意諧音字的「臚」。據《明史》選舉志的記載;會試第一叫「會元」,二甲第一叫「傳臚」。而《傳臚》據明代程允升的《幼學須知》註上解釋:古時天子招見科舉及第的士人,是根據宰臣遞進的卷狀唱名的。當傳呼某人時,在階下的衛士有六、七人會齊聲傳叫其名,這就叫「傳臚」。所以古時能榮幸被皇帝呼名,等於「金殿唱名」,就叫「二甲傳臚」。

 

媽祖神被視為海上救難之神,所以媽祖廟的裝飾常可見海中魚、蝦、章魚、貝殼之類的水族。

 

章魚

大慈大悲的觀音據傳能飄浮佇立海上,也能拯救海難求救之人。因此,人們出海打魚,或渡海往異域謀求發展時,也隨身攜帶觀音香火符,祈求平安到達目的地。明清之際,有些中國人渡海往南洋或日本時。同樣的許願求平安於觀音或媽祖,而後在到達的目的地建廟奉祀。目前在日本長崎地方的崇福寺,弘福寺也供奉有觀音或媽祖神像。

 

松、竹、梅

「松竹梅」是最通俗的歲寒三友。三者都是耐寒植物,因此,自古以來的文人雅士,總喜歡以詩詞或繪畫讚美松柏的長青、竹的高風亮節,梅的傲骨。三者也是表示春天的景象,有大地回春的意味。

南宋馬遠有「歲寒三友圖」,畫中繪的就是松、竹、梅。可見歲寒三友早在宋朝就很流行,還有的選擇畫松、竹、石三種。蘇東坡曾有一首給他好友「與可」的畫中詩題道:「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醜而文,是三益之友。」

此三種花木,能在冬天多數植物都凋落時堅守其節不變,因此後世人認為:

松-長青不老,以靜延年。

竹-有君子之風,以虛受益。

梅-冰肌玉骨,以清奇傲霜雪。

因此把三者當吉祥頌祝的植物。同樣稱為「三友圖」,但也有選擇畫石、蘭、水仙等三種組合的,另外也有以竹梅加上蘭和菊,合稱為「四君子圖」的。

松與鶴配成圖案多處可見,兩者都象徵長壽,故有「松鶴延齡」的寓意。

 

《孔子家語》有:「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久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的句子。用以比喻君子之交。又據《琴操》上說:孔子散步到一個叫幽谷的地方時,看到蘭和雜草叢生一處,但孔子感嘆的說蘭花雖處劣境仍能不失它的「王者之香」。從此蘭花就被人們稱為「王者之香」,而廣泛應用在各種圖案上。

 

菊又稱「長壽花」,自古認為菊花是可以治病的花草,甚至有個故事,說有人飲用甘菊和桐樹籽煮的茶,後來竟成了仙。因此自古就認為菊能轉身益氣,令人久壽。又由於陶淵明的愛菊寫菊,它也成為文人雅士喜歡欣賞描寫的花卉。民間工藝裝飾圖案也就少不了它了。

 

佛手柑、桃子、石榴

多福、多壽、多男子。

「佛手柑」與蝙蝠一樣,是人喜歡它有一個相似於「福」的,而它的形狀又類似佛像的「佛手」,所以被喜用於寺廟裝飾圖案上。現實生活中也拿來當神桌上的供品,畫家的「清供圖」題材中也能佔有。

「桃子」意味著「壽」和「避邪」,是因《三海經》中記載有西王母的蟠桃,三千年才開花結子,又舉行「蟠桃大會」,群仙都來供壽。還有《後漢書》注引《三海經》伕文中的門神典故,提到後來成為門神的神荼,有壘,曾在東海度溯山上的一棵桃樹下驅鬼的故事,所以後代民間利用桃木板畫門神當「桃符」制鬼避邪。到今天,桃子仍然是生日壽宴上不可缺的吉利討喜物,是其來有自的。

「石榴」因為多子,在古時重男輕女的觀念上,希望多子多孫(男子)。而被拿來引喻「多男子」。於是佛手柑,播桃和石榴含稱「三多」,即多福多壽多男子之意。

 

牡丹、薔薇

富貴長春。

「牡丹」花象徵富貴,在前面談鳳凰的地方就曾經提起過。唐代皮日休的詩中有:「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因而就稱牡丹為「百花之王」藉以形容一品官和最高地位。與牡丹相配的圖案很多,例如與金魚相配的就稱「富貴有餘()」;與公雞相配的稱「功名(取公鳴諧音)富貴」;與連鎖狀蔓草文相配的稱「

富貴萬代」;與芙蓉相配的稱的「榮華富貴」…等等不勝枚舉。

「薔薇」,又叫長春花。在《廣群芳譜》中說薔薇每月開花,所以也叫「月季花」。因取四季開花不絕,故稱「長春花」。牡丹與薔薇相配也就有了「富貴長春」的寓意。

 

荷花()、蘆葦

一路連科

「荷花」也就是蓮花,荷實為蓮,稱蓮蓬,根為蓮藕。一般植物是先開花後結果。唯獨蓮花是花和果同時生長,所以常以吉祥語寓意「連生貴子」。與魚配合則稱「連年有餘」。在周敦頤的《愛蓮說》中稱荷是「花中君子」,可稱一品清蓮(清廉),是出於濁世無所染之意。荷花又是四季花卉之一,加上「荷」與「和」、「

合」都是同音,帶有吉祥語意。所以唐代高僧有明寒山、捨得的二人,因後世稱他們為「和合二聖」,取「合和」二字的吉利含意,而把二人視為結婚神。二聖人中一人持「荷花」,另一人端「盒子」,以「荷盒」象徵「和合」二字。

「蘆葦」,是根、葉、花連在一起,長成一直線,也就是和荷()一樣屬於蓮顆(種子的顆粒)植物,中國人於是又把「顆」和科舉的「科」連想在一起,想出「一路()連科」有考試連連及第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