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朋友]課程─學習之需求評估
學習需求分析(learning needs analysis)目的在發現教學(或訓練)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的原因,以確定解決該問題的合適途徑;分析現有的資源及限制,來探究解決該問題的可能性。 根據以上要旨,就[美國朋友]學習需求分析如下(註一): 一.發現問題:民89年,bird經過五年仁班,他們的教室後面的公佈欄上,有一個區域是學習英文的,上面貼有一張海報,內容寫著:[My name is Mary.]….(bird) ;由於徐老師去年帶班時,上網搜尋、認識了一個美國老師以及她所帶的班級學生,並且進行了一個名為「美國朋友」的活動,我聽了以後,也對此活動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所以便和徐老師商量討論今年繼續進行美國朋友的活動。(baby) 二.分析問題:我想老師之所以會設計一個英文學習園地,是因為老師[認為]英文是重要的,所以希望讓學生對英文有所接觸…..,但是我想到了的卻是對學生來說:Mary是誰呀!學生[會認為]英文是重要的嗎?如果是,又是憑什麼呢?這使我想起了WWW新家庭中的一段話(註二)(以上為bird)。班上多數的學生對於「電腦」仍不甚瞭解,對電腦可以做什麼的概念還有些模糊,在他們的學習經驗中,電腦可以「打電動、玩遊戲」;電腦還可以上網,但他們大概只知道上網可以查資料,因此我希望探討學生是否經由這個活動而使他們對網路的認識、態度與經驗更豐富?我觀察班上的學生,接觸過英文的小朋友只有少部份,藉由「美國朋友」的活動,是否能提高學生學習英文的興趣?另外,九年一貫課程非常重視「英語教學」,但學生知道為何「學習是英文重要的」嗎?因此,透過此活動,瞭解學生是否能更清楚自己學習英文的目的為何?目前資訊及網路的發達,透過網路認識其他國家的朋友,並非難事,但學生在認識他國朋友,並與外國朋友交流的同時,對於兩國文化的差異,又會產生何種態度?(baby) 三.資源分析:頂六國小,自民國八十年起,即為嘉義縣網路中心學校,當[班班有電腦]仍然還是國民教育一項努力目標,對本校學生來說,電腦早已進入教室,成為學習環境的一部份
;而我對資訊教育,一直很有興趣。 四.環境需求評估:(九年一貫)國民教育目標:尊重多元文化.培養世界觀。 註一:第一~三點之bird內容說明部份摘自李淑月老師之[美國朋友行動研究]之行動研究報告。 註二:該內容為:一位名叫珍妮的學生,十三歲,深深觸動該活動工作人員的心弦。第一天他做電腦詩時發問:「為什麼選上我們,我們又不是頭腦好的學生。」然後有一天他非常興奮地跑來,訴說他的新發現:「現在我知道為什麼要有動詞,要有名詞了。」 多年來,學校一直將文法詞類硬塞給珍妮。他從來不了解名詞.動詞副詞間的差別。但是現在已顯而易見:他學文法有困難,不是因為他無法依邏輯來分類。是其他原因造成的;他就是不明白文法有什麼意義。過去他不明白文法的用途,因此他一直不覺得學文法有什麼意義。而當她問老師學文法所為何來時,得到的顯然是個不真的答案。他說老師告訴他:「文法讓你話講得更好。」 珍妮怎麼樣都不覺得學文法可以幫助講話。更不認為他的講話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因此他變得討厭文法。而就像大多數的情形一樣,討厭註定會帶來失敗。但是現在呢?隨著他試著使用電腦做電腦詩,奇妙的事情發生了。他發現自己能分出字的詞類,不是因為有人告訴他必須做到,是因為他覺得他需要做到。....他在這項經驗中藉由電腦學得的文法,絕對不是機械式的文法概念。他不僅「了解」文法,還改變了他和文法的關係。文法是「他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