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行
「俠客行」,是台灣天主教耶穌會通訊刊物的名稱,刊頭上寫著:傳統俠客的行事風格──行俠仗義,與耶穌會士的精神相呼應──Men for others and with others,並呈現聖依納爵謙遜騎士的風貌──與耶穌一起為天國而奔波各地。
俠客,不僅僅出現在金庸的武俠小說或李安的「臥虎藏龍」電影中,俠客遊走四方、行俠仗義、扶弱濟貧的精神,也不僅僅出現在遙遠的神秘中國武林世界裡。
四百多年來,有一群來自西方的俠客──耶穌會士,他們帶著天主的召喚,陸陸續續欣然來到東方神秘的中國,他們不耍刀劍、不施拳法、不展輕功,而是以聖經為武林秘笈,以十字架為傳教利器,以天主的悲憫與愛為武林道義,以天主賜與他們的無比勇氣行走江湖,他們冒著生命危險開疆闢土,誓言要將天主的福音傳播給中國人。
江湖俠客一任平生,走來,始終無怨無悔!
開啟中國天主教之門的利瑪竇
早在明朝末年西元1583年,第一位耶穌會士利瑪竇抵達廣東,1601年獲准前往北京,正式開啟天主教與中國的歷史淵源,而稍後來到中國的耶穌會湯若望、南懷仁等傳教士,也同時將西方的天文、曆法、儀器、輿圖、火炮等科學知識帶到中國。
利瑪竇等人是極謙遜且學識廣博的傳教士,他們在宣揚福音之前,會先向對方學習。由於中國重視儒學,他們便努力試著直探中國文化的智慧寶藏,同時也特別研究中國禮俗文化,因此不反對教友祭拜祖先等禮儀;而且,這些傳教士也很重視與中國人相互溝通協調,交了很多知心的朋友,朝廷大臣徐光啟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對利瑪竇來說,宣揚福音首重聆聽與對話,而他這種自由與開放態度,深深影響了後來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教工作,有些傳教士一直對中國文化感到著迷,透過中國化、在地化,他們看到天主轉化人們的心神,同時也讓天主的國降臨。不過,外來宗教在許多教義及禮儀方面,還是很難被當時仍顯保守的中國朝廷接受,不少朝廷重臣更以破壞倫常、陰謀不軌等罪名加諸於傳教士身上。
早期天主教在中國屢次被禁、又屢次解禁,直到清康熙親政後,以耶穌會士南懷仁通曉曆法而授與欽天監工作,再加上多位傳教士以協助繪製中國地圖等貢獻,獲朝廷肯定,1692年康熙下令天主教得以自由傳教。不料1704年教宗克萊孟十一世明令禁止祭祖祭孔,康熙卻通令各地傳教士需遵守利瑪竇成規,康熙晚年更因禮儀問題與教廷交惡,下令驅逐傳教士,1735年教皇明令停止耶穌會在華工作,明末以來傳教士事業被迫中斷。
被誤解、被迫害的的耶穌會
江湖是如此險惡,俠客行走五湖四海原本就是充滿了挑戰與冒險,面對不可知的旅程,俠客們還是義無反顧向前行。耶穌基督使徒的工作是相當艱辛而危險的,尤其是像耶穌會這樣的修會,專門派遣會士到陌生的國家開教,不管語言或陌生的文化習俗都是很大的挑戰,甚至隨時有殉教的生命危險。
在中國和印度傳教初期,耶穌會以尊重個人與自由的精神走在時代的前面,努力使基督宗教自古以來的形式能適應地方文化,但其他教會不了解,向羅馬告發,後來羅馬選擇了傳統,禁中國禮儀。而在神學與靈修領域中,耶穌會也引發許多爭論。
在十八、十九世紀,耶穌會歷經了最輝煌的成就,也面臨了最嚴厲的迫害,即使在天主教盛行的歐洲,耶穌會也因宮廷政爭,被新教國家統治者視為危險人物,激起一波波反耶穌會運動,十八世紀中葉最為慘烈。當時歐洲宮廷政治的特色是,國家高於教會,他們害怕耶穌會透過所辦的學校對上層階級產生影響,各國政府陸續把耶穌會逐出──耶穌會士被趕出葡萄牙、在法國遭解散、在美洲和西班牙殖民地被逐出,成千上百位會士因此死亡。
耶穌會所遭受最嚴重的壓制,莫過於1773年,教宗克萊孟十四世查禁耶穌會,當時的總會長Lorenzo Ricci 被監禁兩年後去世。
直到三十七年後(1814年八月七日),教宗比約七世發表了【對所有教會的關懷】詔書,呼籲耶穌會重生,七百名躲避在蘇俄的耶穌會士立刻響應了這個召叫,到了十九世紀末,耶穌會士已快速成長達一萬五千人。儘管這時期仍有新的爭論,尤其是與天主教自由分子的激烈爭論,以至於把耶穌會趕出歐洲各國,但耶穌會不斷擴展,使這些排擠相形失色。
然而1872年,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還是制定法律反對耶穌會士,到了二十世紀初,耶穌會仍在許多地方先後遭到排斥,包括葡萄牙、墨西哥以及在納粹統治下的德國與奧地利,都曾驅逐過耶穌會士,蒲敏道神父出生的瑞士,在那個年代禁止耶穌會公開活動,就是因為這樣惡劣的大環境。
二次大戰後,耶穌會又遭共黨國家驅逐,來到中國傳教的蒲敏道神父因為教會被壓制而離開,最後來到台灣繼續為中國人服務。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教宗保祿六世要求教會應重新關懷中國大陸,向中華民族傳播福音,曾在中國大陸工作的修會中,耶穌會是第一個重申對中國的興趣,並設立永久性機構的修會。蒲神父早在十多年前就透過管道回到大陸,幫助當地教友興建了許多教堂、診所、修院及殘障安養機構,這些年來深深受到大陸老教友的敬重與感佩,他對教宗訓令及對教會政策的效忠與實踐從不遲疑,這位勇往直前、毫無所懼的耶穌會修士,總是站在第一線為天主更大的光榮努力不懈。
聖依納爵的榜樣
武林世界中,有正有邪、有善有惡、是非分明,恩怨情仇總在刀光劍影中快意了斷,武當、少林、峨嵋、崑崙 ..�.�.�.�.各門各派,俠客以獨門絕學闖蕩江湖,祖師爺留下幫規訓示,也留下功夫秘笈或心經,徒子徒孫們必須敬守規訓、行俠仗義以維道統於不墜。
天主教也有許多修會,包括耶穌會、聖言會、聖方濟會、遣使會、本篤會 ,每個修會都有一套特殊的神職人員養成訓練方式,培育了無數為天主善牧的好牧人,耶穌會到底是個怎樣的修會?耶穌會的精神與宗旨是什麼?耶穌會與其他修會有什麼不同?耶穌會士有著什麼樣的人格特質?耶穌會士是如何自我修練自我提昇?耶穌會如何與普世教會合作?
要認識耶穌會,一定要從會祖聖依納爵•羅耀拉(St. Ignatius Loyola)開始。他誕生於西班牙,是一個較小貴族的後裔,他在三十歲之前一心夢想成為騎士,以得榮耀,不料在一場戰爭中腿部受傷,從此離開軍隊,在家修養期間他原本希望閱讀一些有關騎士的書籍,但家人卻給他兩本關於耶穌基督的書,這兩本書改變了他,他決定到耶路撒冷朝聖。
他原本想在巴塞隆納搭船前往,不料等船卻等了一年多,這段期間他得到許多重要的神秘經驗,他宣講並寫下了「神操」(Spiritual Exercises)的基本內容,這本書後來成為耶穌會相當重要的基礎。聖依納爵到了聖地後又轉往巴黎,遇到幾位跟他一樣熱心使徒工作的學生,後來他與兩位同伴前往羅馬,向教宗自我推薦,教宗接受之後,他們又考慮是否成立一個「在行動中默觀」的新修會,這個新修會就是「耶穌會」,並於1540年得到教宗認可。
神操,追求天主的旨意
聖依納爵和他的同伴們在與主相遇中,經歷了一份深厚的宗教經驗,然後走在一起成立了耶穌會,依納爵是他們整個祈禱及皈依過程中的領導者,他利用神操──一個為期三十天且非常深入的避靜,帶引出追隨者內心的召叫經驗,在這段避靜期間,會士要面對有關於生命與信仰的基本問題。
沒錯,俠客們修練武功要有所突破,通常得歷經「閉關」的過程,一但用心體會到武功的精髓,一夜之間神功已然練成。武當派祖師爺張三豐在閉關後,創出影響至今的「太極拳」,並在危急中將這套「無招勝有招」、「以柔克剛」的拳法教給張無忌,臨危受命的張無忌不辱師門,終於挽救了武當的滅門危機。
耶穌會非常注重靈修,及靈修過程中的個人特質展現,而且是透過「神操」,來重新認識自己、認識天主。「神操」一書中,幾乎完全沒有提到團體,會士們以個別的人生經歷、性格及對不同祈禱方式的喜好程度,採用不同的方法來面對生命與信仰的基本問題,強調天主與世界之間的個人經驗,個人要單獨與天主在一起,雖然不是個人主義,但是卻要求在遠離罪惡、走向恩寵的旅途上,個人必須負起責任,神操的共同經驗把他們團結在一起,建立了一個共融的團體,進而激發修士們與天主和世界建立一個活潑的關係。
聖依納爵形容自己透過神操,永遠在追求天主的旨意。而且,他的靈修生活並不注重天主是誰,而是著重於什麼是天主所要的?
耶穌會士透過不斷祈禱和廣泛地諮詢,來尋求天主的旨意。「神操」,並不是一種利用意志力而得到神秘效果的技巧而已,神操可以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把自己放在天主面前,發現天主各種恩惠和賜與的臨在,因而在祂愛的光照下生活。
與窮人在一起
救人於危難,是武林不變的道義精神,「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則是英雄豪傑的義氣;但對耶穌會士來說,更貼切的形容應該是:「有難我當,有福讓貧窮人、讓弱勢人享!」
耶穌會特別偏愛窮人,以窮人為優先,與窮人一心一體,以卑微中最卑微的人為使徒工作的對象,但依納爵並不把苦行生活當成目的,而是把苦行生活當作更完美地答覆使徒聖召的方法。
對耶穌會神父來說,神貧的目的不是吝嗇,而是除去人們心中的自私,使人能夠敞開心胸,接納他人及天主。當耶穌說:「禍哉你們有錢人!」祂是在譴責他們的自私、他們的不接近他人,以及他們的自滿,心中渴望富裕的人,會什麼都要,而且不與人分享。
其實,人在物質非常貧窮的情況下,也未必能做到心中的神貧,耶穌會認為我們不應該只有貧窮的思想,而是應該「為不受物質所約束的生活作見證」,窮人是天主的肖像,基督的貧窮,必須了解為「人飢己飢、人溺己溺」這樣的慈悲喜捨精神。
而蒲敏道神父一生關照貧窮者、弱勢者,總是「愛人所不愛」,自己過著完全神貧的生活,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舊衣破衫、住的是簡陋樸素,他總覺得,「我這樣就夠了!」、「我這樣已經很好了!」這不正是聖依納爵的神貧精神嗎!
不留戀任何土地,隨時聽候差遣
每一個修會的會士都會發神貧、貞節及服從三個聖願,(普世教會的教區神父則不一定發神貧願)但耶穌會士卻還有第四聖願,這個「第四聖願」到底有何特別之處?
1534年,聖依納爵和他早期的六位同伴決議到耶路撒冷傳播福音,並商議如果不能成行,便請求教宗指定任務。1537年,他們在威尼斯集合,因為戰爭和船期問題等了一年,最後仍無法如願以償。隔一年,教宗告訴聖依納爵說:「羅馬將是你的耶路撒冷。」與此同時,聖依納爵等人在羅馬的傳教工作非常順利,而去耶路撒冷的夢想漸漸消失,這就是第四願的源起。
耶穌會士藉此聖願,表達「無條件的服從教宗,接受派遣。」──正如聖依納爵和他的同伴接受教宗的指派,留在羅馬展開傳教工作。
「把福音傳到人們認為最不容易接受的地方!」這是聖依納爵對所有耶穌會士的衷心期盼。他更主張,耶穌會士不應留戀任何土地,或執著於任何一種特定的服務,耶穌會士對服務的憧憬是廣闊的,隨時可以依教廷的指示,前往任何地方傳播福音。
本會對基督至高無上的代表所發毫不推託的服從誓願,意思是:無論何處,在信友或非信友當中,為天主更有光榮,為人靈更有益處,我們便應前往。本會並未想去任何特殊的地方,只希望分散在全球各地;但願在此等事上進行得最好,將分派會士之權交給教宗處理。【耶穌會會憲】
傳福音不是一商業行為,也不是廣告事業,不能以「量」來評估其成果。反之,傳福音是在人們當中為福音作見證,幫助他們過更有正義、更富人性的生活。對所有耶穌會士來說,以第四願更密切地追隨天主,「我們的家鄉,不在這個世界上,而是在天主的國內,而我們正在等待天主國的來臨!」
蒲神父在二十八歲那年接受了天主的召叫,從瑞士來到中國,後來遭中共驅逐離開大陸,又轉往菲律賓主持修道院,幾年後又被派往越南創辦另一所修道院,最後來到台灣落腳,他以七十多年的歲月在遠東地區為天主服務,很少回去故鄉瑞士。其實,他的故鄉,不在瑞士、不在中國大陸,也不在台灣,而是在天主的國裡。
註:耶穌會前任總會長柯文博神父(Peter-Hans
Kolvenbach,1983年當選總會長)在「挑戰與希望」這本書中(光啟社,2000年初版),對耶穌會的歷史、修會精神及未來的挑戰,有著精彩詳細的論述,想要認識耶穌會,閱讀這本書是最好方法。本文大致上引用該書的觀點。
耶穌會大事記
1491 耶穌會會長祖聖依納爵(St. Ignatian) 誕生於西班牙。
1537 聖依納爵在威尼斯晉鐸。
1540 9月27日,教宗保祿三世批准耶穌會成 立。
1551 在羅馬開設一所免費的文科學校,是後 來額我略大學的前身。
1583 利瑪竇到中國。
1704 教宗克萊孟十一世禁止中國禮儀。
1759 耶穌會士被迫離開葡萄牙和在亞洲的 殖民地,以及巴西。
1764 耶穌會在法國遭到解散。
1767 耶穌會被逐出西班牙領地(美洲和菲律賓)。
1773 教宗克萊孟十四世鎮壓耶穌會。
1814 教宗比約七世恢復耶穌會。
1872 德國宰相俾斯麥制定法律,反對耶穌會士。
1962 7月2日,蒲敏道神父正式就任耶穌會遠東省(後改為中華省)會長。
1989 有1953位耶穌會士發了初願,5630位發了終身願,9919位會士發了四項誓願,共17502位。
嚴格的訓練,艱鉅的任務──耶穌會神父的陶成
小說裡,俠客收徒弟只要磕個頭就算了,但在真實的世界裡,要成為耶穌會會祖聖依納爵的弟子,卻不是隨隨便便的,至少要經過十年以上的學習、觀察和考驗,通常一位耶穌會士晉鐸時,已經三十多歲了,可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說拜師就拜師的。
耶穌會規定這麼長的學習過程,不希望太倉促為修士晉鐸,因為,只有經過堅強而紮實的訓練,確定徹底準備好為天主奉獻一生,才能讓耶穌會士承擔起未來艱鉅的傳教工作,這有點像中國賢哲孟子說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
如果我們能了解一位耶穌會士是如何訓練出來的,就能了解蒲敏道神父的人格特質與學識涵養,也更能深入了解他對於傳教工作的堅持與執著。以下,讓我們來認識耶穌會神父的培訓過程:
初學兩年──第一年,是一般性的預備,包括各層面的神修─聖經、神學、不同形式的祈禱,學習修院的團體生活,並作一個月的神操。第二年,實踐神操的神修,徹底研讀耶穌會會憲,同時開始進行使徒工作的實習,以表現出自己有哪些才能和特質,可以為教會所用。
發初願──初學之後,耶穌會的修生要先發初願,這初願對修生雖有約束力,但對教會沒有。也就是說,修生承諾受團體約束,一生要為此奉獻,但他仍在等待,等待更了解天主的旨意。
讀書階段──文學期,一年或兩年,研讀一種或多種語文,同時訓練他們公開解釋天主聖言,以口宣講或以筆書寫。
讀書階段──哲學期,兩年或三年,學生要深入探索折磨困擾人類的重大問題,以及主要的哲學系統或研讀社會科學。
讀書階段──試教(regency),兩年或更長,修生必須在耶穌會的任一項事業中工作,作為使徒生活的第一步,這對在該事業中取得學位的人很有用,其他的人則會去大學中唸神學以外的科系。
讀書階段──神學期,不可少於5年,這是依教廷所規定的課程。
第三年初學──又稱「卒試」,在幾年的牧靈工作或專攻的研究之後,修生們必須在回過頭來「再學習」,其中包含須再作一次一個月的神操。只有此時,修士的個性已經夠成熟了,才能向天主說:「是!」
發終身願──成為真正的耶穌會士。以後,每年仍需作一次為期一個禮拜的神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