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愛傳下去
義市八掌溪畔,立仁女中的校園裡,高高的大樹在秋風中搖曳。安安靜靜的校園,偶而傳來高中女生的歡笑聲,校長高慧琳修女緩步走出辦公室,順著走廊巡視學生上課的情形,滿臉笑容。
「有些家長,擔心孩子不夠用功,考不上好學校,通常我會建議家長帶著孩子到聖心教養院走一遭。」
在聖心擔任過四年院長職務的高修女認為,只要看過聖心這樣的孩子,家長或學生就會改變想法──不一定要讓孩子照家長自己的意思去過一生。她特別強調:「聖心這樣的孩子都那麼認真去活著,這麼認真在學走路,更何況是健健康康的高中女生呢!」
到聖心教養院擔任院長,對中華修女會的高慧琳修女來說是很大的人生衝擊,改變很多她對人生的想法。
我們怎麼可以欺負老人家
她不諱言指出,當初嘉義教區劉振忠主教找她到聖心擔任院長,前後被她拒絕了三次,雖然主教一再強調她是學教育的人,最有資格到聖心,但她堅持自己學的是「教育」而不是「特殊教育」,恐怕無法勝任,逼不得已,高修女還提出幾位她認為更適當的建議人選,但天主終究仍是撿選了她,派遣她到聖心教養院為這群折翼的天使服務。
「起初我分析自己的條件,除非阿達腦筋壞了,否則絕不可能去聖心。」高修女說,那時候她連東石在哪裡真的都不知道,路又遠、她又不會開車,絕對可以找到一百個理由拒絕,但是,劉主教語重心長地告訴她:「我們真的不忍心讓蒲神父這樣九十幾歲的長者再辛苦下去了,我們怎麼可以再欺負老人家?」
「我們怎麼可以欺負老人家?」這一句,終於打動了高修女的意志,當時蒲神父所屬耶穌會的長上,一直要求劉主教趕快找人接手教養院,而嘉義教區也承諾一定會全力支持她,最後高修女才勉強同意接聖心。而承諾的開始,就是責任的開始。
高慧琳修女坦白指出,剛開始自己對特殊教育一方面沒有興趣,另一面也有錯誤印象,到了聖心之後,她花了很多時間去認識這群孩子、接納這群孩子,幾乎是從頭開始學習,她說:「當時常想,我到底能為這些孩子作麼?有些個案甚至會讓自己覺得怎麼作都不夠,我常常看著孩子,忍不住想為他們再多作一點,想衝過那個臨界點。」
以心體心,以愛還愛
身為教養機構的管理者,沒有悲觀、更沒有放棄的權利。在許多挫折與努力之後,高修女慢慢想清楚了:「我終於能夠從孩子身上學到如何反思!也漸漸的能體會到,蒲神父對孩子們無私無我的愛。」
高修女發現,蒲神父很堅持、很有信仰,一切都交給天主來幫助,所以從不會瞻前顧後,不因有困難就猶豫不前。
「蒲神父很喜歡講愛,而且是無條件的愛,」高修女說:「蒲神父認為只要員工用愛來照顧孩子,孩子也會來愛我們,這就是聖心教養院所堅持的精神──以心體心、以愛還愛。」她還觀察到,蒲神父是很慈祥的長者,像一個阿公,教養院的孩子不但不怕他,而且看到他就很高興,孩子們一定相信──這個老阿公會對我很好!
作為一個接任院長,高修女認為,蒲神父是一個能力很強的管理者,很會善用小錢做大事,有多少人九十歲還敢創業?但蒲神父就是毫無畏懼。也正如劉振忠主教所說的,蒲神父只要站在那裡,不必講話,人家就會很感動,有「被聖化」的感覺,那是一種魅力,讓人信任,願意捐錢出來給他作事情。
而最令高修女感佩的是,蒲神父卸任後,對接任者很有信心,從來不會過問教養院任何大大小小事情,沒有指示,或放心不下,但她若有任何請求,蒲神父一定配合到底,沒有第二句話。現任聖心代理院長劉振旺也指出,蒲神父剛卸任時,每天早上都會回教養院為修女們主持彌撒,然後到院長室休息、吃早餐,但他一定坐在會客桌,絕不會再坐到院長的辦公桌,近幾年教養院任何對外活動如果需要老神父出面,只要身體狀況還不錯,他也絕不推辭,事實上,蒲神父的一生,是「退而不休」。
在聖心四年,高慧琳修女努力讓聖心更專業化,雖然蒲神父以愛心來創建教養院,但光有愛心還是不夠的,近年來政府部門對教養機構的要求越來越高,聖心也必須「更進步」,得要有良好的行政制度或教師與保母在職再訓練,才能達到「有品質、有效率」的社會福利服務。
高修女及劉院長都認為,聖心教養院的定位很清楚,就是專收別人不收的重度與極重度身心障礙者,輕度或中度障礙的孩子可以讓別人照顧,這是蒲神父當初創院的理想與堅持。但院生殘障程度越嚴重,對老師或保母都是很大的負擔,老師是人,不是鐵人也不是神,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教養院也需要適度轉型。
近幾年聖心積極推動早期療育及成人重殘養護中心,基本上仍是延續蒲神父的理想,但在大方向上,對身心障礙者更有全面性的照顧,而成人重殘養護中心的籌建,更是蒲神父近兩年念茲在茲的願望,他一直希望,要讓目前在聖心的院生,能夠有個終身的庇護所。
關於聖心的堅持,高修女透露了一個秘密,幾年前曾有一位台南縣的民代表示要捐2000萬元給聖心,但要求入股,至於入股的動機是什麼,當然是為了營利。這樣的要求,院方毫不考慮就拒絕了,因為聖心教養院的存在,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照顧真正需要照顧的人,蒲神父堅持,所有在聖心工作的同仁,也如此堅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