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十才開始 蒲神父在嘉義的福工作

「傳播福音」,是每一位神父最重要的工作,也是天主交付給他最重要的責任。對耶穌會士來說,他們總是隨時隨地準備好接受天主的派遣,前往任何需要他們的地方開墾拓荒,好牧人四處尋找天主的羊群,好好照顧他們,越是艱難困苦他們越是欣然接受挑戰,勇往直前毫不猶豫。

在隆其化主教率領眾多耶穌會士與教區神父的合作下,嘉義這片沿海「牧場」已經灌溉了天主的愛與慈悲,開了花、結了果──天主交付給蒲神父的最新任務,就是讓這裡的花兒開得更美、更茂盛,讓果實結得更甘甜、更豐碩!

七十歲學台語

「當初在嘉義沿海地方傳教,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蒲神父的答案很有趣,不是傳統民間信仰深入人心難以改變、不是缺乏經費、更不是任何外界環境條件的艱困,他說:「是語言,我不會講台語!」

一位聽不懂台語也不講台語的外國神父,要如何跟本地教友溝通?要如何跟教友講天主的道理?儘管蒲神父「講國語也會通!」畢竟,在南台灣的鄉下地方,台語才是絕大多數民眾的日常生活語言,最重要的溝通工具,即使透過傳教員或教友「翻譯」,感覺上總是差了一點。更重要的是,講台語是對本地教友最大的尊重,蒲神父很清楚,只有入境隨俗,在人們所深信的價值觀,並在這個價值觀的根源處,與他們相遇,在那兒,才可以加強他們與福音的交會。

值得一提的是,蒲敏道神父出生在語言使用本來就很複雜的瑞士,少年時期成長的環境及青年時期耶穌會的訓練,讓他通曉德文、拉丁文、法文、英文等語言,而到了中國之後又學了相當流利的中文,但不會講台語,還是讓他在嘉義沿海地區覺得非常困擾。

沒錯,不會講台語,這確實是傳教工作上很大的困難。但在蒲神父眼中,從來沒有所謂的「困難」,有困難就想辦法去解決困難,問題自會迎刃而解,更何況他有著學習語言的天份和驚人毅力。於是,他以「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七十歲高齡開始學台語。

蒲神父得力的左右手、朴子天主堂的傳教員黃武敏先生,自然成了蒲神父的台語老師。黃武敏強調,蒲神父學習台語的精神真的很認真,常常會問:「這個台語要怎麼講?」。不但聖經上用羅馬拼音注記得密密麻麻,而且還很注重台語八個音的聲調高低起伏,因此他講台語的速度很慢,努力試著將台語講得「很標準」。

朴子天主堂有一群六、七十歲上了年紀的老教友,多年來都習慣早起參加蒲神父每天早上六點的台語彌撒,(直到聖心教養院成立後,蒲神父每天早上才改到聖心的聖堂為修女們主持彌撒),蒲神父總是一個字一個字慢慢「讀」,咬字很清楚,音還算滿正確的;至於蒲神父用台語講道理的部分,大家聽久聽習慣了,自然就比較能懂得他在說些什麼,不過,有時蒲神父還是會不小心講國語,這時候,教友們通常不會「打青驚」,只要大聲以台語應答,壓過去,神父馬上就會發現他忘記講台語,隨即就改過來了。

蒲神父苦學台語,並以台語彌撒贏得教友們的尊重與敬佩。六十多歲的趙吳猜老教友強調:「聽蒲神父的台語彌撒,讓人覺得這個神父很用心,其實很多外國神父的國語彌撒,也同樣聽不太懂他們在祭台上面說什麼,但蒲神父站在祭壇上講台語,尤其他年紀那麼大,你就是會覺得很感動,聽得懂不懂好像不太要緊。」

非常愛作彌撒

前幾年才從義竹鄉公所退休的老教友翁榮二,則以論語八俋篇「爾愛其羊,我愛其禮」這個典故,來說明蒲神父對彌撒禮儀的堅持與重視。翁榮二認為:「雖然蒲神父的彌撒有時真的聽不太懂,不過最重要的是,彌撒禮儀本身對教友信仰是否堅定的宗教意義,教友來參加彌撒,即使聽不懂或無法感受到神父所說的道理內容,但你人來了,天主一定會高興,行動就代表對天主的認同。」

翁榮二這番話,肯定是說到蒲神父心裡頭去了,因為,蒲神父不但是一位很喜歡作彌撒的神父,也很重視教友是否參加彌撒。蒲神父的好助手教友郭春雄記得,幾年前蒲神父已經九十多歲了,有一段時間,他一個禮拜要作十台彌撒,郭先生特別強調:「真的是一個禮拜十台彌撒,絕不誇張,包括每天早上六點在朴子天主堂的台語彌撒,一週七天就有七台,週日早上九點在布袋天主堂一台,周日晚上七點半在朴子天主堂又共祭一台彌撒,光是星期天就作了三台彌撒,每週三下午還在聖心教養院為修女及菲律賓外勞作一台英語彌撒,這樣的虔誠與奉獻精神,有多少人比得上?」

翁榮二也很清楚記得,有一次刮颱風,那時候已經七、八十歲的蒲神父,竟然還是冒著風雨騎著摩托車到義竹天主堂主持彌撒,許多教友都嚇了一跳,連忙打電話找因為風雨而缺席的教友,否則實在太對不起神父了。

布袋黎明幼稚園鄭麗如園長則記得,有一年聖誕節,幼稚園利用星期天辦活動,她怕活動干擾到蒲神父主持彌撒,但蒲神父堅持即使只有一個人也要做彌撒,結果,外頭小朋友的活動熱熱鬧鬧進行,彌撒中途,蒲神父也只是請教友出來,拜託把活動麥克風聲音關小一點,如此而已。對蒲神父來說,沒有什麼事比作彌撒更重要了。

關心旅北教友

最不可思議的是,這位「超」愛作彌撒的蒲神父,還把彌撒從嘉義作到台北去了!因為,台北有很多南部來的教友,蒲神父非常關心他們的信仰生活,是否到了大都市就忘記、疏遠了天主,他總是不忍心天主的羊群迷失啊!

嘉義沿海地區如同台灣很多鄉下地方,青壯人口紛紛前往大都市讀書或打拼工作,離鄉背井的教友忙著討生活,難免無法顧及原來的精神信仰,細心的蒲神父注意到這種現象,每年都會抽空到台北幾次,關心旅北教友。

通常北上之前,蒲神父的傳教助手兼司機黃武敏,會先聯絡幾位神父將前往拜訪的特定對象,並由教友們彼此聯繫通知。黃武敏強調:「我們早上從朴子出發,下午人一到台北,蒲神父馬上就要求開始拜訪教友,絲毫不作休息,一分一秒都不肯錯過,而在台北越是少進教堂的,越要去拜訪。」

蒲神父總是體貼地關心教友的生活,詢問他們到底有什麼困難?為什麼不進教堂望彌撒?如果發現某教友真的很久沒進教堂,還會主動代為聯繫其台北堂區的神父,請當地神父去關心了解一下。到了晚上,蒲神父則在忠孝西路與中山北路交叉口的天主教教友活動中心(中央大樓八樓)舉行彌撒,通常都有七、八十位旅北教友參加,平常各自忙著事業或學業的教友,在這樣的場合下鄉親聚會,相當程度地凝聚了大家的情感與向心力,也撫慰了離鄉思鄉的寂寞心靈。

好幾次跟著北上拜訪旅北教友的主顧會姚貴美修女說,蒲神父除了關心旅北教友們的工作、家庭及生活狀況,更重要的是他們的信仰靈修生活,每次總讓教友感受到──慈父來了!有時留下來住一晚,隔天一早一定又要先拜訪教友之後,才肯「滿意的」回嘉義,南北一趟奔波,一把年紀的神父始終神采奕奕,不見倦容,讓她實在既感動、佩服又於心不忍。

下鄉傳教

蒲神父對於傳播福音的工作,有著極度的熱情與行動力,永遠停不下來,永遠不覺得累。一群跟著他四處下鄉傳教的傳教員、熱心教友及修女,一談起蒲神父主動「出擊下鄉」拜訪教友的點點滴滴,都認為已經到了「廢寢忘食」、「不分晝夜」、「不可思議」的地步了。

教友因故或因信仰不夠堅定而沒來參加彌撒,是常有的事,但教友如果「經常性缺席」,多半逃不出蒲神父的「法眼」。蒲神父的「貼身」傳教員黃武敏說,神父一旦發現某教友一段時間沒來望彌撒,通常會透過其他教友先了解狀況,主動表示關心,如有必要,會立即前往教友家作「家庭訪問」,而且,蒲神父會配合教友的作息時間,不管是中午或晚上,只要教友有空,即使他才剛吃過午飯,也會毫不猶豫騎著摩托車或腳踏車去拜訪,這種「馬上辦」的精神恐怕連年輕人都比不上。

姚貴美修女說,蒲神父對教友非常尊重,她記得很清楚,有一次她和蒲神父到朴子龜仔港一位教友家作彌撒,鄉下地方衛生環境不是很好,晚上蚊子很多,那天竟然有蚊子「不小心」掉到聖爵裡,她在一旁不知如何是好,教友發現了,臉上也似乎有些尷尬,但蒲神父若無其事將聖爵裡的蚊子捉出來,當作什麼也沒發生,然後依照彌撒禮儀將葡萄酒喝下去  。

主顧會王志學修女也記得,那時候,每週三晚上修女都要陪伴蒲神父一起下鄉作彌撒,為教友講聖經道理,堅定他們的信仰。通常到了教友家裡,一位修女負責準備彌撒用品,另一位修女則出去找教友來參加,但教友們經常都說只想在家看電視,沒有興趣參加彌撒。教友的冷漠與怠惰往往讓修女們很沮喪,但蒲神父似乎毫不在意,他總是很堅定說:「來吧,讓我們開始彌撒吧!」即使只有一位教友前來,蒲神父也不放棄任何牧靈機會,他就是這樣一位「如此敬業」讓人由衷尊敬的神父。

蒲神父很喜歡下鄉到教友家裡作彌撒、講道理,義竹教友翁榮二也指出,蒲神父在義竹擔任本堂神父時,每週四晚上固定舉行家庭讀經,讓教友們彼此分享靈修生活、話家常,由於是輪流到不同教友家裡舉行,「作東」的教友通常會準備一些餅乾、糖果、水果或茶水飲料,幾個教友家庭因為經常性聚會,感情都很融洽,這是蒲神父所引進的傳教方式,很能促進教友感情,可惜蒲神父離開義竹之後就中斷了。

為青少年聖召祈禱

蒲神父主祭的彌撒有什麼特色?蒲神父在舉行彌撒時特別喜歡講什麼道理?蒲神父作彌撒有什麼特別的習慣?

「為聖召祈禱,」翁榮二毫不猶豫就提到:「蒲神父每次作彌撒,一定會以聖召作為他的祈禱意向。」

「為這些少年仔、少女,做神父、做修女祈禱。」趙吳猜老奶奶脫口就說:「蒲神父每次彌撒都會這麼祈禱!」

年輕的耶穌會會士吳伯仁神父在一篇1988年的晉鐸感言中特別提到:「入靜之後,一段福音吸引了我:耶穌對他們說『莊稼多而工人少,所以你們應當求莊稼的主人,派遣工人來收割祂的莊稼』。回想起小時候,每次參與蒲敏道神父的感恩聖祭,總是聽到他老人家的祈求,為青年男女的聖召祈禱,如今此一禱聲又繚繞在耳際。」

這些年來,天主教的神父老成凋零相當嚴重,新生代神父的養成也明顯不足,真的是「莊稼多而工人少」,很多堂區都缺少神職人員來進行牧靈福傳工作。蒲神父似乎早就看到問題的癥結,他在每一台彌撒都為年輕教友的聖召而祈禱,數十年如一日,從不間斷,這樣的虔誠、執著與毅力,不但讓教友們印象深刻,也讓大家十分感動。

望之儼然,即之也溫

「他是一位外國神父,年紀大大的,而他們耶穌會的神父,歷史課本裡有提到,就是利瑪竇。蒲神父很喜歡小孩子,而且很重視小朋友暑期夏令生活道理營。」朴子青年教友劉永川說,他青少年時期對蒲神父的印象很單純。

「小時候看到外國神父,難免會有一種距離感,但與蒲神父相處之後,卻完全沒有壓力,就像隔壁的老阿公,我還幫神父收集過郵票呢!」黃武敏的兒子說。蒲神父為了感謝國外恩人的幫助與捐款,常會寄些郵票給對方聊表謝意,不管是全新成套的還是蓋過郵戳的都好,有時也會寄些小飾品、小紙傘、貝殼或中國結等,「除了感謝恩人,也算是一種文化交流吧!」

「蒲神父除了睡覺,就是工作。要神父休息,得拜託醫生幫忙講一下,他才肯稍微停下幾天。」黃武敏緊接著強調,「蒲神父的生活很簡樸,什麼事情都是為別人著想,從不為自己,當初教友看他騎摩托車到處跑很辛苦,建議他買一部小轎車代步,但他堅持要買就買九人座箱型車,讓教友一起使用,可以載更多人,才能發揮更大功能。」

「蒲神父很固執,脾氣很硬,而且不愛麻煩別人,也不會把別人對他的服務與幫忙視為理所當然」最近剛剛晉鐸的蘇豊勝神父,近兩年和蒲神父一起住在朴子天主堂,他舉個例子說:「平常跟蒲神父一起吃飯,他因為年紀大了,用手持叉子或筷子夾菜比較不穩定,有時幾次夾不起來,別人試著要幫忙,馬上遭神父拒絕,但他若試了幾次真夾不起來,最後還是會接受,然後一臉不好意思,笑呵呵地道謝。」

在餐桌上,蘇豊勝還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蒲神父有重聽的毛病,但他說「聽不見」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真的聽不見,一種是「假裝」,對於他不想回答或沒興趣的話題,會「不小心」聽不見。因為好幾次在餐桌上聊天時,有時神父說他聽不見,但過一會兒卻會「偷瞄」,當聊起他的時候,他就「聽見了」,而且還答得上話,蘇神父笑著說:「其實蒲神父也有很可愛、很有個性的一面。」

「蒲神父給人的感覺,有點像孔子」對四書很有研究的義竹教友翁榮二用了一個很精采、也很傳神的比喻:「望之儼然,即之也溫。」他覺得蒲神父就是那種「溫而厲」的長者,身上有著很傳統的氣質,嚴肅了點,很少人敢開他玩笑,但只要相處久了,絕對可以感受到他的聖德與大愛精神。

讓孩子們到我跟前來

「讓孩子們到我跟前來!」(谷十,13--16)

「孩子們!請來一聽,我要將上主之道教給你們。」(詠三四,12)

蒲敏道神父,是個「非常、非常」喜歡小朋友的慈祥長者,每年夏天,他堅持一定要為小朋友舉辦「暑期生活營」,而這項朴子總鐸區的優良傳統,從民國六十三年第一屆舉辦至今,從未停辦過,每年都有將近一百位各堂區國小小朋友來到這裡,一起生活、一起歌唱、一起祈禱,一起接受天主的愛!小朋友來了,他就很高興,不管孩子有多吵多鬧,而且往往是才剛放暑假,神父就急著要開課。

在孩子們的歡樂聲中,蒲神父是個慈祥和藹的老爺爺,也是一位童心未泯的「孩子王」!

朴子天主堂旁邊的文明學舍,原本寄宿著一群外地前來朴子地區就讀的高中生,平日這裡總有著大孩子的嬉鬧聲、朗朗讀書聲,可是隨著學期結束,放暑假了,偌大的學舍因著這些青少年紛紛回家,突然顯得空空蕩蕩,有些冷清,讓平常進出教堂的教友們有點不太習慣。

六十三年七月盛夏,炎炎的日頭照著大地,空氣悶熱得讓人有些受不了。這天一大早,朴子天主堂卻湧入一批活蹦亂跳的國小小朋友,他們來自附近朴子、東石、布袋、義竹、鹿草,孩子們停不下來的笑鬧聲穿過教堂,直達安靜的文明學舍,怎麼回事?

原來,朴子總鐸區第一屆暑期兒童生活營在 這裡開訓了,近一百位小朋友將要在這個「基督的大家庭」,一同獻祭、一同祈禱、一同生活、一同學習、一同遊樂、一同歌唱、一同接受基督的祝福,他們在修女、神父、熱心教友及青年會大哥哥大姊姊的輔導下,共同度過兩個禮拜的快樂生活。

為了這場首開生面的生活營,總鐸蒲敏道神父早在活動前一個禮拜,就召集各堂區神職及傳教人員,在文明活動中心的會議室,親自主持了長達三個小時的籌備會議,而且活動一開始,蒲神父就跟孩子們在一起,像個「老孩子」般。即使,他老人家在開營前日因公赴嘉義險遭車禍,傷了手腳,但好多兒童都沒發現這個驚險事實,因為他們的「牧人」,從頭到尾都照顧著他們,沒有離開一步。

不知是巧合還是天主的考驗,過了暑假、到了寒假,蒲神父在嘉義市的崇仁護校為總鐸區的青少年,舉辦「冬令青年歡樂營」,他在開營前日,又因車禍受傷。這似乎印證了「我是善牧,好牧人為羊捨命」,蒲神父就這樣以自己的苦痛換得青少年們的歡樂。

青年歡樂營結束之後緊接著是農曆過年,精力充沛的蒲神父在大年初二晚上,又特別邀請返鄉過年的總鐸區青年,在文明活動中心舉辦春節聯歡活動,並由基督活力員主辦,當天各堂區男女青年教友一百多人齊聚一堂,除了歡敘話舊,還有各種康樂活動及技藝競賽,不過,壓軸最精采的節目,就是蒲神父高歌一曲瑞士民謠。

 

 

引領羊群不畏風雨

民國六十三年二月二十四日,星期天,陰雨。早上八點多,朴子總鐸區一百五十位教友在文明路天主堂齊集後,分乘三部遊覽車浩浩蕩蕩前往梅山中華聖母堂朝聖,一路上大家誦早課、唸玫瑰經、唱聖歌,洋溢著朝聖者虔誠的氣氛。

  當一行人抵達梅山不久,高齡七十二歲的朴子總鐸蒲敏道神父──上午八時,他還在朴子總堂敬獻主日彌撒,竟也冒著風雨獨自騎著摩托車,「追」到梅山,照顧他的「羊群」。

這趟朝聖之旅,在彌撒結束之後原本安排三個小時的時間,讓教友們到梅山附近自由攬勝,但中午過後風風雨雨,大家困坐在遊覽車內,這時候,細心而體貼的蒲神父,冒雨一一登車致意慰問教友們。下午三點半,蒲神父仍冒著雨勢騎著機車「開道」,引領「羊群」直驅大林天主堂,舉行聖體降福。蒲神父不畏風雨的精神讓教友們深深感動。

沿海傳教堅辛多

在嘉義沿海福傳三十多年的朴子天主堂本堂尹墨林神父,曾在一篇聖召節見證的文章中,提到當年傳教工作的辛酸及趣事,他說:

我過去在東石鄉傳教,那邊的人民生活困苦,並且非常迷信。所以每次我要出門時,總是帶些藥品,以為貧病者服務,又帶些聖水為迷信不安者效勞。

新領洗的教友,迷信的心理一時難改,小孩子被嚇著了,夜間常哭鬧個不停,請我去「收驚」;房子住得不平安,請我去「聖房子」,不論是吃飯時、午睡時、甚至在晚上也常有人來找我拿藥、收驚或是聖房子。有時連牛、雞、豬、鴨生病了也來找我,而且不但教友來找,連外教人也常來拜託。我雖很忙,而且道路又壞,機車也多次在路上發生故障,需要推一、兩公里的路,也曾經兩次騎車騎到水溝裡,是很危險,但很平安也很有趣。

尹神父這段既生動又有趣的描述,很傳神地說明了那時候在鄉下傳教的辛酸,蒲神父也是如此這般奔波在沿海許多村落,四處為教友們服務,不論刮風下雨,不管寒暑、不管白天或晚上。

神父愛唱端士民謠

平常看起來有點嚴肅的蒲神父,其實是個很喜歡唱歌的人,尤其是高唱一曲故鄉瑞士民謠,可是他的拿手絕活呢!

幾位教友都提到,蒲神父唱瑞士民謠時候充滿了感情,臉上不時揚起笑容,彷彿離開多年的家鄉就在眼前。細心的義竹教友翁榮二,特別在一次蒲神父過生日時,以直笛吹奏瑞士民謠,簡單的音符和旋律迴盪在教堂,神父不但跟著哼唱,還笑得好開心喔!

每天都在寫信

蒲神父幾乎每天都在寫信,尤其是寫信到歐美感謝幫助他募款的「恩人」,主顧會會長李惠蘭修女說,在她的印象中,蒲神父幾乎每天都在打字機前打字,他總是有打不完的信,一封接著一封。

蘇豊勝神父說得更妙,蒲神父寫信的「功夫」,已經厲害到郵局主管都不得不重視這個經常寄一大堆國外航空信的神父。他說,去年聖誕節前,蒲神父交給他一大紙箱的信,裡頭少說也有一、兩百封信,他看了嚇了一大跳,九十九歲的老人家要花多少時間、多少精力才打的完啊?當他把這箱信件送到郵局,櫃檯的承辦人員面對這一大堆國外航空信是滿臉狐疑,結果,郵局主管走過來,看了一眼便笑著說:「這是老神父寄的,沒問題,趕快處理一下。」留下滿臉錯愕的郵局承辦人員,花了好久的時間才處理完這項「超級任務」。

 

 

蒲神父的憂慮──教友福傳不積極

尋找天主迷失的羊群,讓羊兒在牧人的善牧下重新認識天主的愛,這理當是所有神父職責所在。但是,「我們的教友沒有傳播福音的精神!」,蒲敏道神父總是如此憂心忡忡。

蒲神父喜歡為教友主持彌撒,因為參加彌撒可以堅定教友的信仰;數十年來,蒲神父在每一台彌撒都會為青年男女的聖召祈禱,祈禱他們當中有人接受聖召作神父、作修女。苦心孤詣的蒲神父,多麼希望每位教友都能負起傳播福音的責任與義務,但事實上,要求教友們積極主動去協助傳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教友沒有積極福傳的精神

關於蒲神父對福傳的態度與想法,在嘉義教區「牧訊」刊物上我們找到兩篇他親筆寫的文章,很能夠充分表達他的憂慮與努力,以下讓我們透過重點節錄,試著去感受一位神父對於教友如何負起傳教責任的思考與反省:

蒲神父曾經親筆寫了一封語重心長的信給黃懌憬神父,希望文筆很好的黃神父,能在「教區牧訊」、「善導報」及「教友生活」等教內刊物多發表文章,鼓勵教友們積極推廣福音。

親愛的黃神父:

我們的教友沒有傳播福音的精神,沒有幫助外教人成為天主教教友的意識。多年前,我們所作的只是準備為他們接受領洗聖事,卻沒顧及這傳播福音的精神。現在,要幫助他們獲得這精神,真是困難多多。

你有寫作的捷才,有生動而活潑的想像力。你能不幫助教友們意識到傳播福音的精神嗎? 我們必須鼓勵教友們,明告他們自身的義務和責任。

許多熱心教友,他們每星期讚美天主,但對尋覓新教友卻沒興趣,可是,尋找新教友是我們的主耶穌和我們的慈母瑪利亞的明確意願。

我已是八十五高齡的老人,不能再有多大作為,但是以你年輕活潑的心志,你必能有所成就。我們必須為這意向多作祈禱。

在主內你的誠摯朋友

     蒲敏道  

        September 2.1987

怎能輕易寬免教友的責任

另外,蒲神父也曾在第一百期的「鐸聲」發表一篇文章──「教友代表會在梵諦崗第二屆大公會議以後實施牧靈工作之新潮流中的所有作用」。他在文章中不斷提到,要鼓勵教友負起傳播福音的責任,「如果我們輕易寬免教友的責任,我們永遠不會教育出知道如何背負十字架的好教友,他們也永遠不會了解跟隨基督的根本道理與義務。」

這是一篇相當精采的文章,而且很能充分闡明蒲神父對牧靈工作的態度與看法,以下是重點節錄:

*「梵二大公會議」在牧靈方面推動一個新潮流,決定把過去教會「發號施令」改為「服務大眾」。今後將強調並尊重在俗教友,並盡力與他們合作,使他們分擔教會的權利與義務。它強調主教與司鐸間的交談,此外在司鐸與教友間所組成的牧靈議會,要交給俗人負責,讓他們有自動自發從事工作的自由。鼓勵教友組織社團,藉此好讓教友把福音的精神滲入社會各階段。

*教友代表會是新方法,需要新精神。開會的時候,本堂神父不應干涉教友代表會的事,其提議或意見縱使本堂神父認為不是最好的,也要同意並加以實踐。真誠地尊重教友及其代表。靠教友代表會來指導本堂神父,這對我們傳教士來說很不容易,但我們必須改革。

*不應見難而退。許多人會質疑「我的教友沒知識、太粗魯,無資格成立代表會?」其實,只要他們認清楚義務,就會應用自己的權利,熱誠比知識更重要。

*犧牲的精神是聖教會的要素,若是我們的教友有時間看報、聽廣播、看電視,卻不能用一個半小時參與彌撒,他們永遠不會成為負責的成熟教友。

二、三十年前,在鄉下地方傳教確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即使到了現在,台灣人民的生活水準、知識水準都提高了,面對西方宗教的態度也比以前更開放,但是天主教的傳教工作還是不易開展,教友們主動推廣福音的情形也不見的比以前好。

當年天主教推動在每個堂區成立教友代表會,就是希望透過教友們的積極參與進而激發他們的福傳精神。蒲神父特別提到,傳教士一定要尊重教友們的意見,這是一種「民主」的精神,以目前備受重視的社區總體營造精神來說,就是「市民主義」,讓民眾參與、讓民眾從學習中肯定自己的信念;他甚至指出要讓教友來「指導」神父,希望神父們從「指導者」蛻變成「服務者」,這樣的觀念是很前衛的。


新聞報導:台糖同意捐地 完成浦神父遺願
附註:蒲神父的故事
蒲敏道奉獻台灣半世紀比台灣人更愛台灣
蒲敏道神父病逝教養院心願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