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墾天主之國
「三月瘋媽祖」、「四月迎王爺」,媽祖及王爺等傳統信仰是嘉義沿海民間信仰的「主流」,每年農曆三月媽祖進香期,供奉媽祖的朴子配天宮、東石港口宮,總是香客絡繹不絕於途。
三、四十年前,天主教與基督教對嘉義沿海地區的民眾來說,仍是相當陌生,而且是很怪異的宗教信仰,「阿兜仔」外國神父總讓人覺得有些神秘色彩,在歐美有著悠久歷史與廣大信徒的宗教,飄洋過海來到台灣,起初仍需靠著物資救濟援助來傳播福音,一度被稱為「麵粉教」。
談起嘉義沿海天主教的開教歷史,耶穌會神父實在功不可沒。
1952年嘉義教區正式成立,當時大陸剛淪陷,政府遷台的最初幾年是內憂外患、動盪不安,教務方面雖然嘉雲地區早已設立了幾處堂區,但教友相當稀少,傳教人員更是缺乏,一切仍是百廢待舉。
天主牧人來到嘉義沿海
嘉義教區首任主教牛會卿主教曾先後將朴子託給另外兩個團體,都因個別的困難而放棄。當時,原河北大名教區匈牙利籍隆其化主教原已打算到新竹教區傳教,但在牛主教的力邀下,隆主教認為朴子更需要天主的「牧人」,且有廣大的「牧場」,適合容納他搶救出來的大名教區國籍修生,於日後晉鐸發展牧靈工作,遂毅然捨新竹就朴子,1955年一月,他率領金振聲及王世靖兩位耶穌會神父前來開教。
天主的安排可真奇妙!
這三位不懂台語的外籍神父,第一次來朴子時,根本不知道有公路客運車可搭乘,結果從嘉義搭乘台糖的小火車前來,步出火車站,正好是朴子的光復路,路的這頭是火車站,遙遙相對的另一頭,是鼎鼎有名供奉媽祖的朴子配天宮。
「遠客」初來「觀光」,當然是朝著大馬路走,三位碧髮白膚的老外走在大街上,在那個年代保守而偏僻的朴子小鎮,當然一路吸引眾人的好奇眼光。他們走著走著,來到配天宮前廣場,瞧著匾額上「天上聖母」四個大字,更是好生奇怪!等跨進了廟門,沒想到所謂「天上聖母」大好金面目,早已給人間香火燻得黧黑。
隆主教笑著說:「這麼黑頭黑臉的,哪像天上聖母?我們該教本地方人認識白壁無玷的聖母──天上聖母的真面目」。所以,不必覺得奇怪,這就是朴子第一座聖堂奉獻給聖母並命名為「聖母無原罪堂」的原由,而且堂裡堂外供奉了三尊聖母全身態像,每年兩次聖母聖像出遊都打著「天上聖母」名號作前導──這項天主教聖母像出遊的年度例行活動,其意義對教友而言,可一點都不輸配天宮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出巡繞境呢!
而這「台灣天上聖母V.S西洋天上聖母」,也成了朴子地區相當奇特的宗教奇觀。
神父拓荒成果豐碩
隆其化主教帶著金振聲神父、王世靖神父、葉由根神父、霍本立神父、柯思德神父、萬德景神父及晁金名修士等匈牙利籍,以及南美洲來的鄧念慈神父、魏里仁神父等耶穌會神職人員,再加上大名教區申克恭神父、尹墨林神父,在嘉義沿海地區奠立了相當不錯的基礎,傳教成果相當豐碩,他們在各鄉鎮來來去去,開創了一處堂區稍有成果後,又到另一處「拓荒」。
至1973年,嘉義沿海地區已陸續建有聖堂九座(朴子聖母無原罪堂、耶穌君王堂、蒜頭聖母聖名堂、鹿草聖家堂、新港救世主堂、港墘耶穌聖心堂、義竹聖若瑟堂、布袋聖母聖心堂及東石耶穌聖心堂),教友人數則從個位數增加到三千多名,成果可說相當豐碩。
更值得一提的是,天主教會也在沿海地區開闢了相當多的社會服務及慈善機構,除了朴子曉明、義竹海星、新港震旦及鹿草育英等多所幼稚園之外,還有鹿草的聖家貧民醫院、朴子曉明診所、朴子博愛手工藝中心、朴子文明學舍、港墘社會技藝訓練中心等。
鹿草的聖家貧民醫院是本堂葉由根神父所創,初為診療所,神父自己為貧民義診施藥,因患者日漸增多成為醫院,葉神父後來雖調往新竹,但時常回來關心醫院院務。
朴子曉明診所則是由隆其化主教所創,首先由匈牙利籍晁金名修士主持藥務,1961年七月由聖母聖心修女會接辦,馬素清修女接管後每天照顧病患,平均五十人以上,頗受病患肯定,每年平均都有一萬八千人來這裡接受「仁術」醫療,更重要的是天主「仁心」的照顧與關懷。
朴子博愛手工藝中心起源於隆其化主教,他在1966年眼見不少鄉村少女遠赴都市謀職諸多不便,同時也擔心這些小女孩若到大都市去學美髮或當女工,容易在大都市裡迷失變壞。因此就利用聖堂側房成立竹工訓練班,請布袋鹽場福利中心指派老師負責訓練,隔年在朴子文明路聖堂後面購置土地,將原竹工訓練班擴展成博愛手工藝中心,由鄭瑞珠修女管理,女工日多、產品精美,頗受人歡迎。
1966年隆其化主教還成立文明學生中心,提供外地前來東石高中就讀的學子住宿、吃飯及學業輔導。而港墘社會技藝訓練中心則是在1971年,由蒲敏道神父協助向德國募款興建而成,購置一批紡紗、織布、裁縫機器,訓練婦女謀生技能。
1972年一月,終日為主勤勞的朴子總鐸區耶穌會隆其化主教,有一天上午外出為病人送聖體,並為兩位嬰兒付洗,中午還很高興地接待由台北遠來的老友河北永平教區和民望主教,不料用午餐前卻突然倒地不起,鞠躬盡瘁蒙主恩召。不久,嘉義教區賈彥文主教公佈由蒲敏道神父前來接掌朴子總鐸區,耶穌會士繼續帶頭推動在嘉義沿海的傳教工作。